课件编号2270706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163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课
  • cover
7 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1、查阅工具书,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最后一课与平学上课的不同点的分析比较。 2、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 教学难点:对比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到《最后一课》这个题目,会想到些什么? 本文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 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 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研读课文。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气氛 学生 老师 最后一课 安安静静 学生各镇上的人 认真 认真 温和 穿礼服 严肃、庄严、悲愤 平常上课 喧闹 只有学生 不认真 讨厌学习 随意 严厉 2、韩麦尔先生地“最后一课”教了哪些内容?韩麦尔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检讨自己,批评家长,赞美法 语,教室里面插小国旗,穿上“漂亮的礼服。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激起学生和镇上人的爱国之情。达到了。从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中可以看出。 小结: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 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最后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研读最后一部分。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思考: 1、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2、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教师小结: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