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270856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猫》教学实录及反思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139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6课
  • cover
《猫》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 课堂导入 我采用谈话式导入,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景再现: 师:同学们哪些人有过养小动物的经历? 生纷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动物,那我来采访几位同学,你们来说说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和目的好吗? 生说完后我逐一进行点评,并对他们的情感体验加以总结:和小动物呆在一起很快乐,失去自己心爱的小动物很伤心。 师:养小动物能给我们单调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然而一旦它突然离开了我们,我们的内心就会感觉很难受。那么,郑振铎先生又有怎样的养猫经历呢? 课后反思: 这一环节同学们的发言很积极,体现了他们对小动物的关爱,这也为他们理解文中“我”的情感做好了铺垫。这一环节的时间安排和点评也比较合理。 二、 整体感知 我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1、找出文章的统领句,并简要谈谈自己的体会; 2、文章写了三只猫,试选一角度,谈谈其中的不同点。(参考:猫的性情;猫的命运;家人对猫的态度;猫的称呼;猫亡失后家人的心情等) 情景再现: 师:请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并画出文中需要积累的生字词,然后找出文中的统领句。 生很快即作答。 师: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知道了文章前 后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现在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参考老师提供的角度,任选一个,来说说作者在写三只猫时的不同点。 生1:我找的是猫的性情的不同:第一只猫活泼、快乐;第二只猫更活泼;第三只猫忧郁、懒惰。 师:能不能结合具体语句来进行说明,找找看。 生找出相关语句,师进行适当点拨,此处穿插细节描写的作用。 生2:我找的是猫的称呼:第一只猫是“可爱的小侣”;第二只猫是“亲爱的同伴”;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动物”。 师:你找得非常好,那么从这些称呼的不同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能看到家人对前两只猫很喜欢,对第三只猫很冷漠。 生3:我找的是猫亡失后家人的心情:第一只猫 死后,家人的心情是“难过”、“酸辛”;第二只猫丢失后家人的心情是“不高兴”、“怅然”、“愤恨”;第三只猫死后我的心情是“更难过”。 师:很明显,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它在这个家 里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动物,而且前两只猫都是要来的,而第三只猫是从门外拾来的。那么它的死不应该在我的心头掀起轩然大波的呀,究竟怎么一回事呢? 生:因为“我”冤枉了第三只猫,还打了它。 师:是呀,第三只猫无缘无故的蒙冤,而“我”给猫定罪名的依据是什么?大家找找看。 生:是鸟常常跳在桌子上,对着鸟笼凝望着。 师:没错,这就是“我”乃至家人以为第三只猫是吃鸟凶手的依据。这个依据如此可笑。然而我的妄下断语甚至暴力刑责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悔恨。 课后反思: 第一道思考题如无根之树,没有和下面的环节有效链接,显得突兀,可以略去。 第二道思考题设计不尽合理, 应把“猫亡失后家人的心情”改为“猫亡失后我的心情”,这样便一目了然,我对三只猫的死亡的更难过就比较容易找到探究的切入点了。 三、深层探究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入文本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思考题: 1、文章只是在写猫吗?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主题? 2、哪些因素导致了第二只猫的丢失?你对此有没有话要说? 3、哪些因素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最终死亡?你对此有什么思考? 情景再现: 师:这篇文章作者只是在写猫吗?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显得困惑,这时我口头补充了以下材料: 师:这篇文章选自郑振铎先生的小说集《家 庭的故事》的首篇,这是这本集子里唯一一篇写小动物的小说。五四时期,西方国家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传入我国,作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代表,郑振铎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大声倡导人们同情弱小、无辜,关注弱势群体,并对专制、霸道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