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09281

2026全国版高考政治一轮基础知识练--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日期:2025-04-14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3094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6,文化,历史观,社会,真谛,会的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政治一轮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五年高考 1.(2024江西,8,3分)千年窑火从未熄灭,陶瓷文化从未中断。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饶有兴趣地了解揉泥、拉坯、修坯、彩绘、施釉等制瓷技艺流程,并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不时赞赏他们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励他们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这体现的哲理是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②文化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④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文化的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河北,10,3分)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可见 (  ) 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②任何社会意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受生产方式制约 ④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广东,12,3分)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居民出行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多地出现骑行热,凭借健身、时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这一现象说明 (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生活面貌 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3全国甲,23,4分)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于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开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分别开设专栏,听取全社会意见建议,累计收到网民建言854.2万余条,为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 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探索创新有效的实现形式 ③人是社会历史主体,每个人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④只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就能实现“从群众中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2湖南,15,3分)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中可以认识到 (  ) ①每一历史时代的各种经济生产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 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③每一历史时代,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④一个时代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2湖北,14,3分)曾几何时,将汉字输入电脑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巨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无数工程师付出了辛勤努力,创造了五笔字型、拼音等多种汉字输入法。随着半导体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方式也逐渐流行起来,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加便捷。这表明 (  ) ①科技创新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②生产力的发展助力人们的实践创新 ③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④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1河北,15,3分)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体现了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