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1597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215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 cover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华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溯源 本课课标表述从人类起源到文明起源,再到文明发展,以及早期国家的出现,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多元起源、中原核心的特征有利于发展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单元标题可以看出,纲要上的前四个单元的叙述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亦或者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前四个单元历史教学的大概念,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分别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中华文明的形成方式和商周文明的逐渐成熟,主旨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这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在大概念统领和单元单课逻辑梳理下,制定本课教学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溯源。 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高中学段历史学习的第一课,阐释了中国境内从旧石器时代到西周灭亡的发展历程,时间跨度大,概念多,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本课内容跨越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贯穿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深度结合历史唯物主义。 本课共分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第一子目主要讲述早期人类的形成与发展,点明生产力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第二子目主要讲述早期国家的建立,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内容展现夏王朝的制度特点;第三子目主要讲述有确切文字证实的商和西周两代,勾勒出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典型画像与文明成就。三个子目按时间顺序体现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立体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与早期国家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本阶段内容有过5节课的学习,对于“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有过了解,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史料的能力与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另外,中华文明的起源充满着神秘色彩,学生对此也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兴趣浓厚。但是,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概念对于高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较为困难,如:什么是文明?界定文明的标准是什么?早期国家的特征是怎样的?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积极引导,通过补充图片、文献史料及考古发现等多种类型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商与西周的制度建设。 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石器时代、部落联盟时期与早期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哪些基础。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分层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教材,了解石器时代基本史实,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能够具有分析判断某一遗址是否产生文明的知识和一定的能力。 3.能够理解早期国家的历史概念,掌握商与西周的制度建设。 4.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样独特的历史结构有着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增强文化认同。 教法学法 教法:利用思源导图教学,问题导学法,创设情景,师生互动。 学法:自主学习法,比较学习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的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