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2982

11.3 严于律己教案导学案习题课件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日期:2025-04-20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65次 大小:194174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1.3,严于律己,教案,导学案,习题,课件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 严于律己 教学 分析 《严于律己》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法治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有违法犯罪的危害和未成年人如何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 教学 目标 责任意识: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道德修养:知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能够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 重点 难点 重点: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 难点:杜绝不良行为。 教法 学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视频导入(见课件) 播放视频《误入歧途后的忏悔》。提出问题:结合视频,谈谈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我们要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随笔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1.未成年人犯罪有什么危害 如何正确认识未成年人犯罪 2.我国有利于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法律是什么 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怎样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 三、探究平台 1.展示教材第99页的生活观察。 思考: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违法行为的发生 点拨: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2.展示教材第100页的探究与分享。 案例一:16岁的中学生秦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和学 习。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秦某无故殴打他人 造成他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其行为触犯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二:依依无端被同校的一群16岁学生盯上了。这些学生长期在各种线上课堂、社交平台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依依的网络信息,甚至将群内的聊天记录剪辑制作成视频再次传播,导致依依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最终,这些学生被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 思考:(1)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 (2)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 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 点拨:(1)案例一中涉及了故意伤害罪、侮辱罪;案例二中涉及了侮辱罪、诽谤罪。(2)①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影响了受害者的学习和生活,破坏了校园的和谐与平等。②遇到这些行为要增强法治观念,学会依法求助。 3.展示“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受刑罚处罚”的观点辨析。 思考:该同学的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点拨:不正确。根据刑法规定,年龄小犯罪,也会受到刑罚处罚。 知识总结: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什么危害 我们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导 与 学 过 程 (1)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 (2)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4.展示教材第101页的探究与分享。 思考: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说以上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什么区别 点拨:行为一、二、四、六为不良行为;行为三、五为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危害程度不同。 知识总结:有利于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法律是什么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5.展示陈某逐步走向犯罪的案例。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