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套小学冀教版 第三单元 100以内的数与加减法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冀教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的数与加减法》第一部分100以内的数第5课时(教科书 40、41页)教学内容。教材设计了小猴和猴爸爸摘桃子的有趣情境,提出“谁摘的桃子多”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安排了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比较两筐桃的多少,用小正文体表示摘桃的个数,让学生利用实物量化来比较摘桃个数的多少;第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符号表示。“试一试”安排了两个数的大小比较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符号表示两个数大小的方法。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一摆,由成条的方块表示一个十,单个的方块表示几个一,借助直观模型方块写出两个数,感受谁大谁小,进行两个数的直观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在学生充分交流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用符号表示出来。教材中编写了交流的内容,可以按数的顺序,判断28<34,因为28在34的前面;也可以根据数位的意义,判断34>28,因为三十几比二十几多。然后,安排了“试一试”,在学生自主比较、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比较的方法: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 教材内容的安排突出了“借助方块模型抽象数比较———交流比较方法后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步步递进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何进行比较和为什么可以这样比较,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1. 经历运用方块模型表示数和比较两个数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 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能清楚地说明比较的方法。 3. 进一步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发展数感。 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难点: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发展数感。 故事导入 师讲故事引入:秋天到了,猴爸爸带着小猴去果园摘桃子,他们摘了很多桃子,把筐都装满了。看着满满两框桃,猴爸爸问小猴:“谁摘的桃多呢?”小猴说:“我们先数一数各自摘桃的个数,再比一比谁多。”于是它们分别数了一下,小猴摘了8个桃子,爸爸摘了14个。请你们帮他们比一比到底谁摘的桃子多?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是怎么比出它们的大小的? 生:因为8<14,所以是猴爸爸摘的桃多。我是这样比较大小的,8还不到10,14已经超过10了,所以14比8大。 师:你是从数数的角度来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的。8<14,两个数字间是什么符号,它有什么用途?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还可以怎么表达? 生:是小于号,用来表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还可以表示成14>8,这是大于号。 师:用小于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小数在前;用大于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大数在前。这节课我们学习数的大小比较相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以故事情境导入比大小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内容,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效果评价:对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 探究新知 活动一: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出示教材情境图1。 师:猴爸爸和小猴继续摘桃子,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现在小猴的筐满了,它摘了28个桃;猴爸爸摘了34个桃。 师出示问题。 师:谁摘的桃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生:比较谁摘的桃多,就是比较它们摘桃数量的大小,也就是比较28和34这两个数的大小。 师:是的,我们可以用1个小正方体对应表示1个桃,摆一摆两只猴摘桃的个数,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小组活动: 1. 同桌合作,先商量一下怎么摆小正方体表示两只猴摘桃的个数。 2. 分别用小正方体摆出两只猴摘桃的个数。 3. 比较大小,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同桌互动,老师巡视交流指导,听取学生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