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 某班的几位同学在讨论“百家姓”的内容时,赵涛同学说:“如果处于某朝代,我的姓氏属于国姓(与当时的皇帝同姓)。”赵涛所指的朝代是 (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2 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教授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3 下面是辽《东丹王出行图》(局部),画中人物的衣冠与当时宋人的着装相似。这主要是因为 ( ) A.辽朝契丹民族文化长期落后 B.契丹民众向北宋示好 C.各民族之间长期交融的结果 D.宋辽贸易交流的需要 4 西方学者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写道:“一来,(燕云)十六州在后晋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这表明宋代 ( ) A.积贫积弱导致边患危机 B.历史遗患影响边境安宁 C.军事孱弱难与辽金抗衡 D.农耕文明已成落日余晖 5元代的江浙、湖广、江西三行省,其治所均设在行省北端的水陆交通要冲,而不置于该行省的中心地带,以便朝廷联络和指挥,行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的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而驻有许多蒙古军团的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行省,又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这说明 ( ) A.元代设置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各有侧重 B.元代行省就是纯粹的地方官府,权力很大 C.元代的行省制来源于郡县制 D.元代行省控制区域面积过大,弊多利少 6 宋代农书所述的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坡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耕作改良(薅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 A.变法成效显著 B.人力严重不足 C.农业技术进步 D.耕地面积扩大 7 《清明上河图》中约有45幢楼宇用作商业经营(总房屋有122幢),其中有酒楼8幢、茶馆20多幢、服务业及其他营业的9幢,余下的都是食店。这反映了宋代 ( ) A.经济重心南移 B.饮食结构变化 C.社会文化多元 D.商品经济繁荣 8 观察下列图片可知,促使中国古代货币发生变化的经济因素是 ( ) A.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 B.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最终完成 C.币制混乱不一,民间私人铸币风气盛行 D.国家实现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9 元代开始至明初,青花瓷已成为输出到阿拉伯—伊斯兰地区的主要物品。早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主流装饰风格就是为了适应这一市场而设计的,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青花瓷器制造的“黄金时代”。这反映了 ( ) A.中外交流促进中国瓷器制造业繁荣 B.中国瓷器制造业具有先进性的特点 C.欧洲市场接受中国青花瓷大量出口 D.景德镇瓷器树立世界市场霸主地位 10在宋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刻印的书既多且佳,这无疑推动了词的传播和发展。材料反映了宋词兴盛的客观条件是 ( ) A.政治环境的宽松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非选择题 11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 经济发展篇】 材料一 经过东吴至南朝刘宋时期200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北方,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中国宋代)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摘编自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2)材料二反映出宋代社会的什么现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