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6231

1.1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课件(共24张PPT)高中物理教科版(2019)必修 第三册

日期:2025-04-26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529926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电荷,第三,必修,2019,教科,物理
  • cover
(课件网) 第一章 静电场 第1节 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 4.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富兰克林 (1706-1790) 美国科学家和政治家,1752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在雨中进行“风筝实验“,证明闪电和摩擦起电的电是相同的。他还创造了用“正电”和“负电”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电的方法。 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室的人工闪电 公元前600年左右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electricity 的来历 16世纪,英王御医吉尔伯特根据琥珀的希腊文创造了英文中的“电”这个单词,许多物质,如琥珀、玻璃棒、橡胶棒……等,经过毛皮或丝绸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这些物质带了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用彩色塑料袋剪成细长条并捆紧,用手捋几下,就成了一束塑料花 一、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观察与思考: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如图a,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如图b,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如图c,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排斥 排斥 吸引 + _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用“+”表示。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用“-”表示。 一、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1.两种电荷 (举例: C) (举例: C ) 说明:比较带电的多少,比较其电荷量的绝对值; 电荷量的正负不表示电荷量的大小,只代表电荷的性质。 讨论: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单位是什么? 2.电荷量:电荷的多少,简称电量。符号:Q或q 单位:库仑(C) 正电荷用正数表示 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常用的单位还有微库(μC)和纳库(nC) 1μC=10-6C 1nC=10-9C 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量是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我们称这个最小电荷量为元电荷(elementary charge),用e表示。 密立根 Millikan (1868-1953) 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测量出电子的电荷量,获得193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计算中,我们可以取 电子的电荷量e与电子的质量me之比,叫做电子的比荷。 元电荷 元电荷———电荷量的最小单位 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动画演示 二、摩擦起电的解释 金属模型 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自由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它们在金属内部排列起来,每个正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自由电子穿梭其中,使金属成为导体。 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charge)。 三、电荷守恒定律 一个物体 另一个物体 共同点: 起电的本质都不是创造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发生转移。 摩擦起电: 电荷守恒定律更普遍的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实验视频 规律:近端感应异种电荷, 远端感应同种电荷。 四、静电感应 学生活动: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electrostatic induction)。 四、静电感应 电荷转移 感应起电: 物体的一部分 另一个部分 验电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