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7678

3.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课件(共14张PPT)

日期:2025-04-18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88707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3.7.1,影响,远的,人文,精神,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人 文 何 为 人文,在古代主要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也泛指人事,即人类社会的行为、习俗或状态。 具体表现: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丁云鹏三教图轴 佛、儒、道三教创始者红衣罗汉、孔子、老子坐于树下共同探究玄理给予我们什么处世方法的启示? 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 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 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四君子”(梅兰竹菊)是传统诗词、绘画等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从这些文艺作品中你体会到了哪些高尚品格? 梅:凌霜傲雪、玉洁冰清;兰:优雅朴素、高洁坚贞; 竹:中空外直、宁折不弯;菊:清新高雅、悠然宁静; 松:高风亮节、坚韧顽强等 ①内涵: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②作用:对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P60 “文”指的是文学创作及作品; “道”指的是作品蕴含的道理或思想。 “文”,主要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即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 “化”,则是教化、教导民众,并使之改变。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画家寄情于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使得这幅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P60 “形”即有形的形体; “神”则是内在的精神世界、生命活动和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情”外化为“景”,成为“景”的有机构成部分; “景”贯注了“情”,成为“情”的外化和显现, 二者达成内在统一,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 ①体现: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②作用: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些诗作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达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和俭朴、自然的生活态度。你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感受到何种生活理念?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他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总的说来,是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①体现: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②作用: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P61 强调在物质生活中的节俭和自律 追求内心平和、行为适当、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态度 中和泰和是一种追求内心平和、行为适当、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态度。 “中和”出自《礼记》,强调遵循中庸之道,避免极端和偏离,以达到内外平衡的状态,包括情绪的稳定、思想的平衡、行为的适当、人际关系的和谐等。 “泰和”,又称“太和”,出自《周易》,强调事物之间的整体和谐,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状态。 总的来说,在日常生活层面,“中和泰和”体现了以豁达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在交往中尊重他人、理解差异,以和谐友好的方式解决分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