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7950

11.1 法不可违 表格式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15646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1.1,不可,格式,教案,-2024-2025,学年
  • cover
11.1 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第 周 星期 年 月 日 课题 法不可违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政治认同: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与认同,深刻领悟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明白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 2. 道德修养:组织学生开展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专题讨论,促使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不仅要做到不违法,更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成为德法兼修的新时代公民。 3. 法治观念:深度剖析违法行为的定义、类型及法律后果,筑牢学生法律底线意识,使其能精准运用法律知识判断生活中的行为是否合法。 4. 健全人格:借助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元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使其学会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责任意识:通过丰富详实的案例,让学生清晰认知不同违法行为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激发学生对自身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 难点 重点:违法行为的定义、分类标准及各类违法行为的具体特征;不同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具体形式和适用范围。 难点: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准确辨别民事、行政和刑事违法行为,理解不同法律部门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界限;深入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将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活动:生活情景讨论 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大家是否遇到过或听说过一些让你觉得不太对劲、可能涉及违法的事情呢?这些事情后来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积极分享自己身边的故事。 学生分享:学生们踊跃发言,分享诸如网络诈骗、小区内宠物扰民、商家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案例。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适时追问细节,引导学生关注违法行为对受害者、社会秩序造成的危害以及违法者最终受到的法律制裁。 例如,当学生提到网络诈骗案例时,教师询问诈骗分子采用了什么手段,受害者遭受了多大的经济损失,以及诈骗分子受到了怎样的法律惩处。 过渡:同学们分享的这些案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违法的后果十分严重。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学习,全面理解“法不可违”的深刻内涵。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 违法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定义:通过PPT展示法律条文和生动的解释,明确阐述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运用比喻、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违法行为的本质,如将法律比作社会运行的规则,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这些规则的行为,就像在游戏中违反游戏规则一样,必然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分类(结合案例讲解): 民事违法行为:展示案例一“程某未管理宠物致人受伤”的详细资料,包括事件经过、双方争议焦点、法院审理过程和判决结果等。深入讲解程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规定,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需赔偿受害者的医疗费用、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损失。 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解读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民事违法行为主要是涉及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侵权或违约行为,其目的是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恢复被侵害的权利。 行政违法行为:呈现案例二“何某、蔡某破坏公共财物”的图文资料、警方调查过程和处理结果。详细说明何某、蔡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社会管理秩序,损害了公共利益。他们被行政拘留和罚款,体现了行政违法行为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行政管理法规,对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一定破坏的行为,行政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