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8017

11.1 法不可违 课件(共1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18250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1.1,-2024-2025,七年级,法治,道德,统编
  • cover
(课件网) 11.1 法不可违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 保障财产权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当合法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法律保护继承权。 复习旧知 学习目录 01 什么是违法行为? 04 对待法律的正确态度? 03 ▲三类违法行为(重、难) 02 为什么法不可违? 课堂笔记·P94 1.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探究与分享P94-95 ①损害杨某的名誉 ②影响杨某精神健康 ③干扰杨某正常生活 ①污染地下水,且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②破坏周边生态:有害物质会使周边沙漠植被大量枯死、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 ③影响周边水质:废液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进入河流,影响下游用水安全。 ④危害人体健康,吸入被污染的沙尘会引发人体气管、肺部等疾病。 结论: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 情境中的违法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 2.为什么法不可违?P·94-95 2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2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③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 行为规范:纪律、道德、法律。 课堂笔记 P93·“生活观察”中的三则案例中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案例一:民事违法行为 案例二:行政违法行为 案例三: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结论如何得出\判断依据是什么? ★三类违法行为 不同点 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共同点 违反的法律 法律责任 实例 共同点 民事法律规范 如《民法典》 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P95 侵犯财产权;泄露他人隐私;没履行合同义务 行政责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行政拘留等处罚。P95 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公共设施、谎报险情等 刑罚处罚: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P98 故意杀人、抢劫、放火、绑架、贩毒、泄露国家秘密、贪污受贿等 行政法律规范,如《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处罚法》 刑事法律规范 如《刑法》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都违反了法律,是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高某过马路时,突然被一只没拴绳的小狗咬伤小腿。随后,小狗的主人程某赶来将狗带走。高某要求程某赔偿医疗费,程某则认为小狗乱跑不是自已的责任。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程某作为饲养人,未尽到管理责任,应赔偿高某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条: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依据1:违反的法律 依据2:承担的法律责任 结论 民事法律规范 《民法典) 民事责任(赔偿) 民事违法行为 案例一判断为“民事违法行为”的依据? 何某和蔡某一时兴起、拿起石头砸坏了路边自动贩卖机的玻璃门。并窃取了贩卖机中的十余袋零食。随后,公安机关根据监控录像将二人抓获,二人均被处以行政拘留和罚款三百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