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地地区》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了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科学考察的意义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本课内容不仅涉及地理知识,还融入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逐渐增强,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基本的地理知识。他们对极地地区充满好奇,但对极地的具体情况了解较少。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科学考察的意义。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法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课时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 1. 通过地图和资料,描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识别南极和北极的主要地形特征和自然环境。 综合思维 1. 比较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 2. 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认识我国在极地科学考察中的贡献。 人地协调观 1. 理解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地理实践力 1. 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了解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 3. 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 难点 1. 比较南极和北极的自然环境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 2. 理解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极地地区地图、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1) 播放《秦岭站》视频,展示南极科考站的景象。 (2)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画面,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 介绍南极科考站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引出本课主题:《极地地区》。 (5)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极地地区?极地地区有哪些特点? (6) 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1. 观看视频,记录所见所感。 2. 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3. 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概念。 4. 思考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评价任务 观察视频: 回答问题: 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概念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活动一:认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读图分析 (1) 展示世界地图,标出南极和北极的位置。 (2)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标画南极圈和北极圈,说明极地地区的范围。 (3) 介绍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强调南极位于南极圈以南,北极位于北极圈以北。 (4) 通过地图,指出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和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和岛屿。 (5) 引导学生思考: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6) 总结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强调南极和北极的特殊性。 1. 观看地图,标画南极圈和北极圈。 2. 识别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 3. 思考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特点。 4. 总结南极和北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评价任务 标画准确: 识别正确: 总结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