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岩石 石头上的纹路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 间 的 脚 印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安岳。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中国著名科普作家。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卷网-1999年版)。略有改动。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记叙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掸 踪 迹 装 置 烘 烤 腐 蚀 沙 砾 山 麓 沟 壑 龟 裂 帷 幕 海 枯 石 烂 浑 浊 刨 刮 楔 形 字词积累 dǎn shí lì lù hè jūn wéi bào xiē 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 跳读 找过渡 理结构 理清思路 一句话单独成段就是独句段。本文内容丰富,我们读起来并不感到冗杂混乱,正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独句段,在说明的内容之间铺路搭桥,使读者能够紧紧抓住作者思路,感到文章脉络清楚。 第1段: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第5段: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第7段: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第11段: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第13段: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第18段: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第22段: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第24段: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第27段: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 毁灭-新生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 保存历史痕迹 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一 ( ) 二 ( ) 5-21 三( ) 1-4 漫谈时间,引出话题: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5-29 岩石记录时间 的方法。 岩石的“毁灭”和“新生”导致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岩石通过保存历史痕迹来记录时间。 30-31 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22-29 文本研读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 文本研读 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 第四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追溯岩石的前世今生 完成“石烂”到“新生”的变化图 思考: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破坏,又是如何形成了新的岩石? 筛选信息 丰富讲座内容 贰 阳光烘烤 霜雪冷冻 风吹雨打 酸类腐蚀 水和空气 地面和地下的生物 人的作用 1.读(5—21段)的内容,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 破 碎 岩石 分裂 小石子 砂砾泥土 新岩石 2.读(5—21段)的内容,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沉淀 重压 胶结 岩石的运动规律: 被破坏 被搬运、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