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8668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经典常谈——诗十二、文十三》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43892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PPT,27张,课件,经典常谈——诗十二、文十三,阅读
  • cover
(课件网)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诗》第十二 一、汉代的“诗” 二魏晋南北朝的“诗” 三、唐代的“诗” 四、宋代的“诗” 《诗》第十二 汉代的“诗”———汉乐府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 没有谱子的,便给制谱;有谱子的,也得看看合适不合适,不合 适的地方,便给改动一些。这就是“协律”的工作。这种种乐歌, 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就叫“乐府”。 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 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 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用一般人所喜欢的调 子,歌咏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自然可以风靡一世。 (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 《诗》第十二 汉代的“诗”———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东汉时候,这些乐歌已经普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遍化,文人仿作的渐多。到汉末,一般 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试验这五言体的 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 录的《古诗十九首》……“十九首”只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功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 “温柔敦厚”的诗教。到唐为止,这是 五言诗的标准。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 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 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 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 刻的情感联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乱离之歌。此诗抒写了一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汉末动荡岁月中的相思 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 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第十二 魏晋南北朝的“诗” 五言诗进一步发展,阮籍、曹植等人均作出很大贡献,而后,受玄学影 响,出现了大量的抽象说理的玄言诗。 《诗》第十二 魏晋南北朝的“诗”———山水田园诗-陶谢 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 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 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 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 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 登 池 上 楼 南北朝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狥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陶渊明-田园诗 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谢灵运-山水诗 第一个全力刻画山水的人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玄言诗的尾巴) 《诗》第十二 唐代的“诗” 齐武帝永明年间(西元四八三至四九 三),“声律说”大盛。四声的分别平仄的性 质,双声叠韵的作用,都有人指出,让诗文 作家注意。 初唐时候......沈佺期、宋之问奠 定了律诗的体制....这就是八句的律诗。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 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 《诗》第十二 唐代的“诗”———李白 宫体诗渐渐有人觉得腻味了;陈子昂、李白等 说这种诗颓靡浅薄,没有价值。可是李白更撇开了排 偶和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行路难》)歌行体。 《行路难· 其一》(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第十二 唐代的“诗”———杜甫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 杜甫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