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18762

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九课 歌表演 依拉拉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29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6765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第九,表演
  • cover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九课 歌表演 《依拉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维度 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 维吾尔族民歌《依拉拉》,调,风趣地演唱。歌词通过 “领唱 + 齐唱” 形式,描绘维吾尔族小姑娘的美丽形象,含 “依拉拉”“哎呀哎呀” 等赞叹词,要求即兴表演与铃鼓伴奏。 教材地位 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九课 “歌表演” 单元内容,通过民族音乐与舞蹈结合,落实 “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歌曲特点 1. 旋律:音域适中(1-6),节奏明快(如 “1133 223”“556655 5”),具有维吾尔族音乐的动感与韵律。 2. 歌词:四句领唱 + 齐唱结构,“辫子长长眼睛大” 等具象化描述,搭配 “依拉拉”“哎呀哎呀” 等衬词,充满童趣与赞叹感。 3. 结构:单乐段,领唱部分提问,齐唱部分呼应,适合互动表演与即兴创编。 二、学情分析 分析维度 具体内容 认知特点 1. 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色彩、节奏、动作敏感,注意力集中时间约 15-20 分钟,需通过游戏、模仿、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2. 已掌握简单的律动和小组合作形式(如《勇敢的鄂伦春》歌表演),但对维吾尔族文化的具体认知较少,需借助直观素材(视频、图片)建立理解。 学习基础 1. 能跟随音乐做简单肢体动作,具备初步的节奏感知能力(如拍手、跺脚)。 2. 对 “领唱 + 齐唱” 形式有一定接触(如教材中的对唱歌曲),但在即兴表演的协调性和铃鼓演奏技巧上需重点指导。 潜在难点 1. 节奏把握:“1133 223”“556655 5” 等节奏型的准确性,以及 “渐慢”“回原速” 的速度变化。 2. 舞蹈动作:维吾尔族典型动作(绕腕、动脖子、托帽)的模仿与演唱配合。 3. 乐器协作:铃鼓传递过程中节奏与演唱的协调,小组内的默契配合。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文化自信 1. 知道维吾尔族是中国 56 个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了解其 “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的民族特色。 2. 感受维吾尔族民歌的节奏魅力,体会 “依拉拉” 作为赞叹词的文化内涵,萌发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语言运用 1. 准确朗读歌词,理解 “辫子长长”“眼睛大” 等描述性词汇,能用 “依拉拉”“哎呀哎呀” 表达赞美之情。 2. 在小组合作中,用简单语言描述舞蹈动作创编思路(如 “绕腕要像开花一样”)。 思维能力 1. 通过即兴创编维吾尔族舞蹈动作(如拍手、绕腕),培养肢体表现力和创新思维。 2. 在铃鼓伴奏与演唱的协作中,提升节奏感知能力和团队配合意识。 审美创造 1. 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领唱的提问感与齐唱的呼应感,表现歌曲的风趣情绪。 2. 结合维吾尔族舞蹈动作和铃鼓伴奏,体验音乐、舞蹈、乐器融合的多元美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维度 内容 教学重点 1. 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准确表现 “1133 223”“556655 5” 等节奏型。 2. 模仿维吾尔族典型舞蹈动作(绕腕、动脖子、托帽),并与演唱协调配合。 教学难点 1. 把握 “渐慢”“回原速” 的速度变化,以及 “依拉拉” 衬词的即兴演唱情感。 2. 铃鼓传递过程中,小组内节奏与动作的默契协作(如接鼓时不中断演唱)。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新疆风景视频(天山、沙漠、维吾尔族舞蹈)、歌曲范唱音频、维吾尔族舞蹈动作分解图。 乐器与道具:铃鼓(每 5 人 1 个)、简易小花帽(头饰)、彩色纱巾(模拟维吾尔族服饰)。 评价工具:“小孔雀勋章” 贴纸(奖励表现积极的学生)、节奏评价表(记录铃鼓演奏准确性)。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 “新疆文化之旅” 情境,通过视频、服饰、舞蹈动作,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维吾尔族风情。 模仿学习法:教师示范舞蹈动作和铃鼓演奏技巧,学生跟学,逐步掌握典型动作要领。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创编舞蹈队形、设计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