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九课 歌表演 《娃哈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维度 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 维吾尔族民歌《娃哈哈》,1=bE 2/4 拍,活泼愉快地演唱。歌词以 “花园”“花朵”“阳光” 等意象,描绘祖国的美好与生活的幸福,采用重复段落和衬词 “娃哈哈” 强化欢快情绪。教材要求随音乐唱跳,自编节奏用铃鼓、沙锤伴奏。 教材地位 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九课 “歌表演” 单元核心内容,通过民族音乐与舞蹈结合,落实 “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热爱和集体协作能力。 歌曲特点 1. 旋律:音域适中(1-6),节奏明快(如 “63333”“4463”),含前八后十六、四分音符等节奏型,适合低年级学生感知体验。 2. 歌词:两段式结构,第一段描绘祖国如花园,第二段邀请伙伴共庆,“娃哈哈” 衬词重复出现,充满童趣和感染力。 3. 结构:单乐段分节歌,每句旋律朗朗上口,适合即兴创编动作和节奏伴奏。 二、学情分析 分析维度 具体内容 认知特点 1. 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色彩、节奏、动作敏感,注意力集中时间约 15-20 分钟,需通过游戏、模仿、角色扮演保持兴趣。 2. 已接触《勇敢的鄂伦春》《依拉拉》等民族歌曲,具备简单律动经验,但对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如切分、附点)和文化背景了解较少,需直观化教学。 学习基础 1. 能跟随音乐做简单拍手、跺脚动作,掌握基本的齐唱形式,但音准(如 “63333” 的音程跳跃)和节奏(前八后十六)准确性待提升。 2. 对 “娃哈哈” 等生活化词汇有亲切感,但需引导理解歌词中 “花园” 的象征意义(祖国)和民族文化内涵。 潜在难点 1. 节奏把握:“63333”“22221” 等节奏型的快速转换,以及 “娃哈哈” 衬词的活泼语气处理。 2. 动作协调:边唱边用铃鼓、沙锤伴奏时的手眼协调,小组合作中舞蹈动作的整齐度。 3. 情感表达:用 “活泼愉快” 的情绪演唱,避免节奏拖沓或声音生硬。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文化自信 1. 知道维吾尔族是中国 56 个民族之一,了解其 “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的民族特色,感受新疆音乐的独特魅力。 2. 通过演唱《娃哈哈》,体会歌曲中对祖国和美好生活的赞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语言运用 1. 准确朗读歌词,理解 “花园”“花朵”“笑开颜” 等词汇的象征意义,能用 “娃哈哈” 表达欢快情绪。 2. 在小组合作中,用简单语言描述创编的舞蹈动作(如 “拍手像花朵开放”)。 思维能力 1. 通过创编铃鼓节奏和舞蹈动作,培养肢体表现力和创新思维。 2. 在分组合奏中,提升节奏感知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如配合沙锤的强弱节奏)。 审美创造 1. 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速度变化(如 “娃哈哈” 加快节奏)和表情管理(微笑、拍手)表现欢快情绪。 2. 结合维吾尔族舞蹈元素(摇手、踏点步),体验音乐与动作融合的美感,形成个性化的歌表演风格。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维度 内容 教学重点 1. 用活泼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准确表现 “63333”“4463” 等节奏型。 2. 认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并用拍手、跺脚、乐器伴奏表现时值差异。 教学难点 1. 把握 “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一句的音准(“67111” 的音程跳跃)和 “娃哈哈” 衬词的弹性演唱。 2. 小组合作中同步完成演唱、节奏伴奏和舞蹈动作,避免 “顾此失彼”。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新疆风光视频(天山、葡萄沟)、维吾尔族舞蹈片段、歌曲动画 MV、节奏型分解图。 乐器与道具:铃鼓(10 个)、沙锤(10 个)、维吾尔族小花帽(10 顶)、彩色纱巾(20 条)、节奏卡片(八分音符、四分音符)。 评价工具:“小太阳贴纸”(奖励节奏准确的学生)、“合作之星” 红旗(小组互评用)。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 “新疆儿童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