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三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四课 《人声的分类(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材第四课 “人声的分类(二)”,内容涵盖女声(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声(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的分类及音色特点,辅以听赏曲目《嘎达梅林》(男低音独唱)、《打起手鼓唱起歌》(女中音独唱),通过具体歌曲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人声的音色差异与情感表达。教材结合音乐知识与实践体验,引导学生理解人声分类的艺术价值,为后续音乐鉴赏与演唱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对声音的多样性充满好奇,但对专业的人声分类概念较为陌生。他们擅长通过具体案例和体验活动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 分钟,需要多感官参与的教学形式。在情感表达上,学生能初步体会歌曲中的情绪,但对音色与情感传递的深层联系理解有限,需通过对比聆听、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深入感知。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要素 具体目标 文化自信 通过欣赏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和创作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 能运用 “明亮、浑厚、高亢、低沉” 等词汇描述不同人声的音色特点,在小组讨论中清晰表达自己的听赏感受。 思维能力 通过对比聆听不同人声演唱的歌曲,分析并归纳男女高、中、低音的音色差异,培养分类与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在跟唱与表演中体验不同人声的情感表达,能辨别不同音色所传递的音乐情绪,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聆听与体验,掌握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及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的音色特点,能准确区分不同人声类型。 难点:理解音色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人声特点并进行音乐情感分析。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含人声分类图表、歌曲音频 / 视频、动画演示)。 钢琴或电子琴(用于范唱和音高辅助)。 歌曲歌词卡片(用于分组学习)。 课堂评价表(记录学生参与度与表现)。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体验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激趣 5 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神秘的声音,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声音?(播放童声合唱片段) 对啦,这是我们熟悉的童声!那除了童声,你们知道还有哪些类型的人声吗? 没错,我们的人声就像一个大家庭,有男声、女声,还有不同的 “小家庭” 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 “人声的分类(二)”——— 男声和女声的细分世界! 聆听声音并猜测,回答问题:“童声、男声、女声”。 跟随教师引导,对人声分类产生好奇心。 通过趣味导入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本课主题。 环节二、新知探究 10 分钟 1. 展示人声分类图表,手指男女人声分类框架: “大家看,女声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声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就像我们的身高有高、中、矮,声音也有不同的‘高度’哦!” 2. 播放女高音片段(如《青藏高原》选段): “仔细听,这段声音给你什么感觉?像小鸟在高空飞翔还是小溪在流淌?” 3. 对比播放女中音(《打起手鼓唱起歌》开头)和女低音(《嘎达梅林》前奏): “现在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哪位同学能模仿一下低音说话的感觉?” 4. 同理引导男声分类,播放男高音(《我的太阳》片段)、男中音(《游击队歌》)、男低音(《嘎达梅林》主歌),提问:“男生的高音和女生的高音一样吗?低音呢?” 观察图表,初步建立人声分类框架。 聆听女高音片段,自由发言:“明亮、很高、清脆” 等。 对比聆听中低音,模仿低音说话,感受音色差异。 对比男声不同音域,小组讨论后回答:“男生高音更浑厚,低音更低沉” 等。 通过多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