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套小学冀教版 第三单元 不超过100的数与加减法 《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 《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是冀教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的数与加减法》第一部分100以内的数第7课时(教科书 42、43页)教学内容,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教材呈现了一幅丫丫一家三口在海边拾贝壳的情境图,图中的信息是:爸爸捡了 50个,妈妈捡了 22个,丫丫捡了 18 个,爸爸、妈妈都比丫丫捡得多。那么,如何更准确地描述爸爸、妈妈比丫丫多的程度呢?教材依据情境内容,给出第一个任务要求:把丫丫一家三个人捡贝壳的数量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接着提问:还可以怎样说?引导学生逆向描述。之后是第二个任务,把丫丫一家三个人捡贝壳的数量用符号表示。通过两个任务,帮助学生体会和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对客观事物不仅能够进行定量刻画,还能进行定性描述。 本节课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是在用符号表示两个数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也就是说,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除了用>、<符号外,还可以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语言 来描述。两种表达方式相比,用语言描述更能清楚地说明两个数相差的程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用语言描述两个数大小的意义,并能根据给出的事物和数据进行描述和判断。教学中,首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出50比18多、22比18多的结论,然后再讨论:50和22都比18多,怎样描述才能区分50和22比18多的情况呢?教师可加强引导和示范,还可以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去分析和交流。 1. 通过熟悉的事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具体含义。 2. 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判断和选择合适的数据。 3. 通过猜数游戏,初步感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数感。 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具体含义。 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复习导入 请你在 填写>或<,然后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45 49 92 100 67 59 82 50 66 34 50 37 师:你是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具体找一、二例说一说。 生1:45<49,两个数的十位上都是4,个位上5比9小,所以45<49。 生2:92<100,92是9个十2个一,100是十个十,所以100大。 …… 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数就大。 探究新知 活动一: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 出示教材情境图1。 师:假日里,丫丫一家三口去海滨渡假,观察图片,说一说丫丫一家在做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他们在捡贝壳,妈妈捡了22个贝壳,爸爸捡了50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 师:比较三个人捡的贝壳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1:妈妈捡了22个贝壳,爸爸捡了50个贝壳,都比丫丫捡的多。 生2:丫丫捡了18个贝壳,她比爸爸、妈妈都捡的少。 师:那么他们谁捡的多呢?谁又捡的少呢?怎样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呢 生:爸爸捡的最多,妈妈第二,丫丫最少。 师:你这是按照他们捡贝壳数量的多少排序。我们还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丫丫一家三个人捡贝壳的数量。请你试一试,先同桌互相间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师:你是怎么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丫丫一家三个人捡贝壳的数量的? 生1:妈妈捡了22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22比18大一点,可以说妈妈比丫丫捡的多一些。 师:妈妈捡了22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她们捡的贝壳数量相差不多,可以用“多一些”描述。 生2:爸爸捡了50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50比18大得多,可以说爸爸比丫丫捡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