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22741

【大单元整体教学】3.10《月亮的形状》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日期:2025-04-2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12943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整体,单元,教学,3.10,月亮的形状,设计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太阳和月亮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九)宇宙中的地球 (十三)工程设计与物化 二、学习内容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①观察并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初步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③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④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并展示,尝试通过观察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三、学业要求 1.能描述太阳的位置变化和月亮的形状变化。 2.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太阳东升西落、月亮 形状变化等自然现象,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3.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知道一个月内月亮形 状的变化情况,初步具备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4.能使用常见的工具和材料制作简单实物模型,能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具有实物制作的兴趣,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想法。 单元课时设计 3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太阳和月亮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宇宙中的地球”中“地球绕地轴自转”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的学习内容。以太阳和月亮为主题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观察相关的自然现象来认识太阳能发光发热、昼夜更替对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太阳每天在天空的位置变化和月相的变化等科学现象,并能利用太阳位置变化辨别方向。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讨论、资料阅读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观念:能描述太阳升落和月亮形状变化等自然现象。 科学思维: 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在教师指导下,辨别二维空间中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比较事物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根据事物的外在特征,对常见事物进行分类;初步分清观点与事实,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具有提供证据的意识。 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意识,能突破对常见物品功能的思维定势,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方法,提出不同想法。 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并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和制订计划的意识。 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具有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责任态度: 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共三课:《白天与黑夜》《天空中的太阳》《月亮的形状》。 第1课《白天与黑夜》,通过观察日出和日落景象,探索发现日出日落和昼夜变化关系;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白天和黑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课《天空中的位置》观察描述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规律,并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辨别方向。第3课《月亮的形状》,通过坚持观察,能认识到每天月亮的形状是不同的。总之,第1课和第2课、第3课之间是总分关系,第2课和第3课是并列关系。 主题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尽管每天都经历着白天与黑夜,每天都和太阳、月亮打交道,但他们并没有把自然现象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