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1.结合当代文化现象,深入思考古诗词的价值,提升对古诗词的认同感 2.对比分析叙事与抒情诗词,掌握不同类型诗歌的鉴赏方法 3.探究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如虚实相生、意象营造,提升诗词审美鉴赏能力 4.通过撰写鉴赏文章,锻炼文字表达能力,深化对古典诗词的理解 (一)主题研讨: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 思考讨论:分组讨论在现代生活中,古诗词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并结合当代文化生活中古诗词诵读现象,举例说明古诗词的“渗透”。 古诗词是现代人心灵的必需品,在繁忙生活中慰藉心灵,给予精神力量。如在高考压力下,诵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能激发斗志。 当代文化中,古诗词在影视、广告、文创产品中广泛渗透,如《中国诗词大会》掀起全民读诗热潮。 观点提炼:结合个人学习古诗词的心得,提炼发言观点,推选小组代表,准备在班级研讨会上发言。 古诗词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学习古诗词,提升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诗意和富有内涵。 (二)对比分析:《氓》与《孔雀东南飞》 情节梳理: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氓》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 《氓》 女子与男子恋爱、结婚,婚后男子变心,女子被弃,最终女子清醒决绝。 《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妻恩爱,却被焦母拆散,两人先后殉情,两家合葬。 异同探究: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人物形象 女子从天真热情到清醒决绝;男子始乱终弃|刘兰芝美丽勤劳、外柔内刚;焦仲卿孝顺但懦弱 语言风格 四言为主,简洁明快|五言为主,叙事性强,善用铺陈 表现手法 比兴手法,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暗示女子命运|比兴手法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奠定悲剧基调;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三)艺术探究 方向一:虚实相生手法探究 从本册书中选取一首诗歌,找出诗中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分析虚实相生手法如何营造艺术境界,表达诗歌主旨。 以《临安春雨初霁》为例,实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春雨初晴的临安街景;虚写“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表达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归乡期盼。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内涵,拓宽了意境。 方向二:意象与意境分析 反复诵读《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比较两首词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差异。 意象选取:《望海潮》选取“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等繁华意象,展现杭州的富庶;《扬州慢》选取“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等衰败意象,描绘扬州城的荒凉。 意境营造:《望海潮》营造出热闹、繁荣的意境,赞美杭州的繁华;《扬州慢》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抒发黍离之悲。 (四)鉴赏创作 选择本单元所学诗歌或拓展阅读材料中的一首,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角度,选择一两个切入点,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诗词鉴赏文章。之后全班合作,按照体式、题材等方式,编排《古典诗词鉴赏集》。 以鉴赏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为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章开篇点明辛弃疾以独特笔触描绘元夕盛景,并寄寓深刻情感。中间从意象角度,分析“宝马雕车香满路”描绘的热闹场景;从构思角度,阐述上片对元夕热闹的渲染与下片“灯火阑珊处”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那人”的孤高;从情感角度,探讨词人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情怀。结尾总结该词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与人生启示。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