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25374

【2025新教材】11.1法不可违(教案)

日期:2025-04-19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6901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5,新教材,教材,11.1,不可,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春季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一框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道德修养: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观念: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健全人格: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责任意识: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学习目标: 1.认识法律的作用,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正确区分三种违法行为,知道违法行为的后果。 3.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树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不同类型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教学难点:感受法律尊严,自觉遵法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闯红灯的代价》,思考:视频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过渡:法不可违,违法付出沉重的代价。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预防违法犯罪。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有哪些类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1课《 远离违法犯罪》第一框《法不可违》。 二、自主学习 思考并回答:阅读教材P93-95页,圈注关键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 学习任务一:初识法不可违 1.为什么法不可违? 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类型有哪几种? 学习任务二:违反法律须担责 3.怎样区分三种违法行为?三种违法行为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 4.为什么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三、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识法不可违 探究一:为什么法不可违? 【观看视频】:《法不可违》,结合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思考:从视频中你到得到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提示:第一,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对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种模式、标准或方向。第二,法律告知人们哪些行为合法,哪些行为非法,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课堂归纳】:(笔记) 1.为什么法不可违?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探究二: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类型有哪几种? 【观看视频】:《法不可违》,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类型有哪几种? 提示:违法行为 法律要求做的 没做 法律禁止做的 做了 类型: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课堂归纳】:(笔记) 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类型有哪几种? (1)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2)分类: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问题探究】 学习任务二:违反法律须担责 探究一:怎样区分三种违法行为?三种违法行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 【生活观察】P93-94,结合视频《法不可违》和相关链接P95,,小组合作讨论:想一想,案例中的行为违法了哪部法律?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 案例一: 高某过马路时,突然被一只没拴绳的小狗咬伤小腿。随后,小狗的主人程某赶来将狗带走。高某要求程某赔偿医疗费,程某则认为小狗乱跑不是自己的责任。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程某作为饲养人,未尽到管理责任,应赔偿高某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条规定:“遗弃、逃 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案例二: 何某和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