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荷 [学习任务] 1.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性质,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 2.知道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3.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及元电荷、比荷的概念。 4.会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问题初探] 问题1.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特点? 问题2.摩擦起电是产生新的电荷了吗? 问题3.元电荷是电子吗? [提示] 问题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问题2.没有,只是电荷的转移。 问题3.不是,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 [自我感知] 经过你认真的预习,结合你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认识,请画出本节课的知识逻辑体系。 电荷 [链接教材] 如图所示,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羽毛,说明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是不是任何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带上电呢? 提示:不是。 1.物体带电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量及其单位 (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常用符号Q或 q表示。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 (3)正负:电荷有正负之分,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4.物质的微观结构 (1)原子结构 原子 (2)自由电子:金属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运动,这种电子叫作自由电子。 如图是古老的摩擦起电机,是英国科学家维姆胡斯于1882年制成的圆盘式静电感应起电机。 问题1.两个绝缘体发生摩擦为什么会带上电荷? 提示:两个绝缘体摩擦时,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分别带上了正、负电荷。 问题2.为何有的物体不带电,有的带正电荷、有的带负电荷? 提示:每个原子中质子的正电荷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表现为电中性。原子核一般是很稳定的。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容易受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问题3.为什么有的物体容易带电,而有的物体很难带电呢? 提示:两个束缚电子的能力差别较大的物体在摩擦时更容易带电,如琥珀与丝绸、玻璃棒与丝绸、橡胶棒与毛皮等,反之,两个束缚电子的能力差别较小的物体在摩擦时就很难带电。 问题4.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能导电? 提示:金属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运动,这种电子叫作自由电子。失去自由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这就使金属成为导体。绝缘体中几乎不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1.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2.对摩擦起电的理解 (1)摩擦起电的本质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一定是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2)同一物体分别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该物体可以带上不同种类的电荷,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大小不同。 【典例1】 (对带电现象的认识)下列对电现象及规律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摩擦起电说明了电荷可以创生 D.带电物体一定具有多余的电子 A [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故A正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B错误;摩擦起电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并非电荷可以创生,故C错误;带正电物体有多余的正电荷,带负电的物体有多余的带负电的电子,故D错误。] 【典例2】 (对摩擦起电的理解)用棉布分别与聚丙烯塑料板和聚乙烯塑料板摩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实验情况判断,下列对摩擦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摩擦时,表面粗糙的易失去电子 B.两个物体摩擦时,表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