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26030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表格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8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282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学年,七年级,法治,道德,统编,2024-2025
  • cover
课题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教材版本 统编版(2024) 学段 2024 - 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型 新课 计划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主备人 编写时间 年 月日 学科备课组 适用年级 七年级 教学内容分析 1. 本课地位:“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价值及其深远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民族精神的关键内容。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2. 内容分析:本框内容围绕中华人文精神展开,阐述了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体现与影响。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本框学习,要能够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如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观念,明白这些观念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价值观。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人文精神。 学情分析 1. 心智特征: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好奇心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开始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但思维方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情境。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但对于蕴含在其中的人文精神的深度内涵理解还不够准确和全面。此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奥秘。 2. 认知结构: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有限,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系统。对于中华人文精神这种较为抽象、涵盖面广的概念,他们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作用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意识。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历史故事,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对人文精神的认知体系,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人文精神的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主要内容,知道其核心观念如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 2. 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认识到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智慧结晶。 3. 明白中华人文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体现与影响,能够举例说明其对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4.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人文精神。 【核心素养】 1.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中华人文精神,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坚定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念。 2. 道德修养:引导学生理解人文精神中的道德准则,如仁爱、诚信等,促进学生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修养。 3. 法治观念:让学生明白人文精神与法治观念的相辅相成关系,理解人文精神中的正义等观念对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4. 健全人格:通过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魅力,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 5. 责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是每个人的责任,激发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全面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核心观念的含义。 2. 了解中华人文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认识其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