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雎鸠(jū) 窈窕(tiǎo) 君子好逑(hào) B.荇菜(xìng) 寤寐(wù) 在水之湄(mèi) C.芼之(mào) 蒹葭(jiā) 在水之涘(sì) D.未晞(xī) 溯洄(shuò) 水中沚(zh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窈窕淑女( ) (2)左右芼之( ) (3)左右流之( ) (4)蒹葭苍苍( ) (5)白露未晞( ) (6)道阻且跻[ ]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琴瑟”本是乐器名,这里用作动词。 D.“钟鼓乐之”的“乐”本是“快乐”的意思,这里是意动用法。 4.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道阻且长 年且九十 B.左右流之 道阻且右 C.左右采之 蒹葭采采 D.溯洄从之 钟鼓乐之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多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7.根据提示,用原文语句填空。 (1)《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关雎》中开头“_____”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2)《关雎》中“_____”两句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3)《关雎》中抒写了幻想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句子是: “_____。” (4)《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_____。” (5)《蒹葭》通过“溯洄从之,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8.学完本课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品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识国学】《诗经》包括:“风”,地方乐调,《风》诗是民间歌谣,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周王朝中央所在地的乐调,《雅》诗是宫廷诗歌;“颂”,祭祀时用的歌舞曲,《颂》诗是庙堂祭祀诗歌。《雅》诗和《颂》诗大多反映统治阶级的生活。国风和部分小雅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最有价值,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②根据材料内容,以“国风”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2)【活动二:赞国学】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_____。 下联:读经典丰富人生 (3)【活动三:传国学】为了激励大家来读《诗经》,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示例:《诗经》知识竞赛 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关雎》,完成练习。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是哪一句? 谈谈你对“琴瑟友之”中“友”字的理解。 11.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