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1622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5-05-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10066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第五,战争,文化,交锋,整体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分析 单元主题:战争与文化交锋教材内容: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亚历山大远征、匈奴西迁、蒙古西征) 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殖民扩张、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两次世界大战与文化认同)学时分配:建议8-10课时核心目标:理解战争作为文化碰撞与传播的双刃剑作用,辩证分析暴力冲突对文化格局的破坏与重构,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困境。 二、大概念提炼与任务设计 大概念1:战争是文化碰撞的“暴力通道”,兼具破坏性与再生性 内涵:战争通过征服与迁徙打破原有文化秩序,同时推动技术、思想和制度的跨区域流动,促成新的文化融合。 对应教材内容:第11、12课 大概念2:现代战争加速文化全球化,催生民族文化认同与多元重构 内涵:20世纪的世界性战争摧毁殖民体系,推动民族意识觉醒,战后新兴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新形态。 对应教材内容:第13课 三、大任务与探究性问题设计 大任务1:解析古代战争对文化传播的双重作用 探究问题1:亚历山大东征为何被称“希腊化文化的催化剂”?比较征服式传播与商路和平交流的差异。 材料1: 《亚历山大大帝和波鲁斯》(油画) 亚历山大入侵印度期间遇到当地王公波鲁斯的顽强抵抗。虽然波鲁斯战败,但亚历山大为笼络人心,归还了波鲁斯的疆土。这幅油画表现的是波鲁斯被带到亚历山大面前的情景。 材料2: 敦煌壁画展现丝绸之路 教学活动建议:绘制“希腊化世界文化传播地图”,标注关键城市的文化遗存。 探究问题2:以火器与驿站体系为例说明蒙古西征如何改写亚欧技术格局。 材料1:1241 年 4 月 9 日,蒙古大军与 3 万波兰人和日尔曼人的联军在东欧华尔斯塔德大平原上展开了激战。根据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波兰史》一书的记述,蒙古大军在这场会战中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躲在战场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内,偷偷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样式。根据盖斯勒的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因为在木筒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 ———《元朝火器随着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最终成为欧洲人征服世界的利器》 材料2: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 ———《元史 兵志四》 教学活动建议:角色扮演“蒙古驿站信使”,模拟跨区域信息传递与技术交换场景。 大任务2:探析现代战争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探究问题3:以印度非暴力运动与埃及华夫脱党为例说明一战后的民族自决原则如何冲击殖民体系? 材料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材料2:1918 年底,柴鲁尔发起组成‘代表团’(音译‘华夫脱’,后发展成为华夫脱党),准备与英国进行有关埃及独立的谈判,企图通过和平方式获得完全独立。华夫脱党提出了取消英国对埃及的‘保护’,实现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百科 教学活动建议:辩论赛“民族独立是否必须武力革命?”,对比中、印、埃路径差异。 探究问题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新兴国家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文化? 材料1:一如华裔和马来裔民族,印度族裔也在饮食、艺术、宗教方面尽力保留其特色,更突显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特质。 ———《新加坡历史文化》 材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