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对于德国而言,和约意味着使德国疆域缩小14.3%,相当于15个台湾。可耕地减少14. 6%,铁矿减少74.5%,煤矿减少26%,商船由750万吨减少到50万吨。协约国的赔偿要求更是对德国极尽搜刮之能事,大大超出了德国的国力,为保障支付赔款的种种措施还使德国丧失了大量主权。 战胜国 战胜国 战胜国 殖民地 半殖民地 帝国主义 社会主义 残酷剥削 利益冲突 分赃不仅 残酷瓜分 对立冲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稳定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形成了亚欧两个战争策源地,并不断对外扩张,绥靖政策的推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带有强权政治色彩,但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对战后的和平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 本课线索 目 录 三、风停雨歇———战后的秩序 一、山雨欲来———战争的背景 二、腥风血雨———战争的进程 1、法西斯主义的内涵 【学习聚焦】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否定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鼓吹对领袖的绝对服从,从而镇压劳动人民和进步势力,实行扩张政策和战争政策,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及意识形态全面危机的产物。 (1)滋生期1919-1923 ①1919年意大利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 暴力的武装斗争色彩 ②1919年日本建立“犹存社”;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签订“巴登巴登条约”。 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 日本军部法西斯 ③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鼓吹民族歧视 ▲啤酒馆暴动 一、山雨欲来———战争的背景 2、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征 §【史料阅读】材料一: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格哈特·温伯格著,何江等译《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编 材料二: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近卫文麿(mǒ)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度》 种族主义的“生存空间论” 暴力的武装色彩、扩张性 自私的民族主义进行全球争夺 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一、山雨欲来———战争的背景 3、法西斯主义的发展 (2)泛滥期 ▲二战形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3年,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积极扩军备战。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尔比亚。 轴心国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各国如何应对? 一、山雨欲来———战争的背景 4、绥靖政策 §【史料阅读】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