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下册书法指导课《亻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下册),属于“偏旁部首”专题教学内容。“亻部”(单人旁)是汉字中最常用的偏旁之一,由“人”字演变而来,书写时需注意笔画的呼应与结构的平衡。“亻部”由短撇和垂露竖组成,短撇的斜度、长度与竖画的垂直度、位置关系是写好该部首的关键。通过本节课,学生需掌握“亻部”的笔法要点和组合规律,为书写“你、他、们、住”等常用字奠定基础,同时感受汉字偏旁的构字魅力和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亻部”的起源与演变,掌握“短撇”与“垂露竖”的笔法要领。能准确书写“亻部”及例字“你、他、住”,理解左窄右宽的结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比、临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亻部”在不同汉字中的位置变化与比例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汉字偏旁的构形之美,激发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培养认真书写、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亻部”短撇的斜度(约45°)与垂露竖的起笔位置(撇画中下部)。 2.例字中“亻部”与右侧部件的比例协调(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难点: 1.短撇的轻重变化与竖画的垂直度控制。 2.不同例字中“亻部”与右侧部件的穿插避让(如“住”字中竖画与右侧“主”的横画间距)。 四、教学工具 1.教师用具:毛笔(兼毫)、砚台、墨汁、毛毡、田字格黑板贴、多媒体课件(含“亻部”演变动画、例字分解图)、教师范写视频。 2.学生用具:毛笔(中楷)、练习纸(田字格毛边纸)、墨碟、镇纸、教材、铅笔(用于打格)。 3.辅助工具: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书法口诀卡片(便于记忆笔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汉字故事激趣: 播放“人”字演变动画(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人”→“亻部”), 讲解:“古人用侧立的人形表示‘人’,当‘人’作为偏旁时,书写为‘亻’,俗称‘单人旁’,多与人类行为、身份相关,如你、他、们、住等。” 教师:(播放“人”字演变动画)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个汉字的“变身魔法”!大家看,这是甲骨文的“人”,像不像一个侧着身子站立的人?(暂停动画)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文、小篆的“人”慢慢变了模样,到了楷书,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人”字。不过呀,当“人”字作为偏旁时,它会悄悄“瘦身”,变成———(播放“亻部”动画)对啦,就是“单人旁”! 学生:(好奇)老师,为什么“人”做偏旁要变样子呢? 教师:因为汉字讲究“互相礼让”呀!当“人”站到左边当偏旁时,要给右边的部件留出空间,所以它把“捺”变成了“短撇”,还把“竖”画得直直的,这样整个字就更紧凑好看啦!比如“你、他、们、住”这些字,左边都是“单人旁”,和人的行为、身份有关呢! 观察发现:展示“人”与“亻”的对比图,提问:“偏旁‘亻’与独体字‘人’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亻”由短撇和垂露竖组成,字形更窄,竖画偏右。) 教师:(展示“人”与“亻”的对比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左边的“亻”和右边的独体字“人”有什么不一样?谁先来说说? 学生A:“人”有两笔,一撇一捺;“亻”只有两笔,一撇一竖! 教师:你真会观察!笔画数量相同,但形状变了。谁能说说笔画的具体区别? 学生B:“人”的捺画很长,像人的腿;“亻”的撇很短,竖画直直的! 教师:说得好!“亻”的撇不是长撇,而是短撇,倾斜角度大约45°,像一把小匕首(用手比划)。那竖画的位置呢?看竖画是从撇的哪里开始的? 学生C:“亻”的竖画从撇的中间偏下开始,不像“人”的捺从撇的顶端开始! 教师:太棒了!大家看,“亻”的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