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框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中的“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段目标中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段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分,包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 2.掌握中华人文精神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六尺巷”故事、陶渊明的诗作等。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人文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中华人文精神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 2.阐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人文精神内涵,并能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难点:帮助学生将中华人文精神的抽象内涵与现代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切实践行中华人文精神,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播放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的视频 活动任务:根据视频思考相对应问题。 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开启人文精神的探索之旅吧!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自然流畅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中华人文精神。 探究新知 探究一: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 【情境材料1】 展示学校开展“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活动中同学们的讨论内容 教师提问: 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 情境任务: 让学生结合讨论内容,深入思考中华人文精神给自己带来的启发。 任务说明: 展示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了解人文精神渗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元素,将抽象的人文精神具象化到学生熟悉的文化内容中。让学生从文化现象入手,深入理解文化背后所承载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民族精神,明白这些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对现实生活思考与感悟的结晶,是涵养道德情操的重要源泉。 探究二: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情境材料1】 出示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名言 再呈现班级因筹备文艺汇演的表演节目产生矛盾分歧的案例 七年级2班在筹备文艺汇演节目时产生了分歧,文艺委员力推街舞,认为其活力满满,能展现青春风采,吸引观众目光;学习委员则主张诗朗诵,觉得能体现班级文化底蕴,锻炼文学素养,两人各不相让,班级气氛一度紧张。 教师提问: (1)面对节目分歧,如果你是班长,你会采取什么方案? (2)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作用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 生:我会将两种节目进行融合创新 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 教师总结: 求同存异就是在面对差异时,先找到彼此目标、理念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同时尊重并保留不同的观点、方式等。和而不同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目苟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情境材料2】 展示六尺巷的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还能从哪些文化形式中汲取智慧? 教师提问: 六尺巷的故事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