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7285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28990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地理,必修,第六,三节,防灾减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三节《防灾减灾》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学生能够准确阐述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⑵清晰掌握地震、洪水等常见自然灾害发生时自救与互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防灾减灾的策略。 ⑵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不同防灾减灾手段的优缺点,掌握比较分析的方法。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理解防灾减灾对于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要素,分析防灾减灾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演练和实际操作,提升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区域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所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及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也有所不同。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 2019 年版高一地理必修课教材一第六章第三节。教材主要介绍了防灾减灾的手段以及自救与互救的方法。通过对防灾减灾手段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如何通过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来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自救与互救内容则直接关系到学生在面对灾害时的自我保护能力。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掌握防灾减灾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②学会地震、洪水等常见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⑵教学难点 ①理解不同防灾减灾手段在不同灾害场景中的综合应用。 ②如何在实际演练中让学生切实掌握自救与互救技能,并在面对真实灾害时能够冷静、正确地运用。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防灾减灾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还比较欠缺。同时,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但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演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汶川地震的相关视频,展示地震发生时的震撼场景、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后续的救援工作。提问学生: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那大家思考一下,我们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这样的灾害损失呢?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被地震的惨烈场景所触动,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出一些诸如提前预警、建设坚固房屋等简单的措施。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震撼的汶川地震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灾害事件出发,思考防灾减灾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问题导学(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与防灾减灾相关的问题: 防灾减灾的手段有哪些分类? 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分别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在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自救与互救? 将这些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在教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对防灾减灾的手段和自救互救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一些不太理解的问题,做好标记,准备在后续的学习中进一步探讨。 设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