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唐代是让中国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的至高点。“唐”这个字往往成为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最简单的标记。 ———《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 唐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新知探究 1、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什么叫“贞观之治”? 3、贞观之治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4、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其统治措 施有哪些?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唐太宗经历过隋未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的,只有轻得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视频,简要概括隋朝末年的社会状况,分析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隋朝末年,徭役、兵役繁重,社会负担沉重。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一回 探隋亡唐兴之谜 唐朝建立 1.唐朝建立的时间: 2.唐朝的建立者: 3.唐朝的都城: 618年 李渊(唐高祖) 传位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长安 唐太宗 (一)探究盛世之因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魏征传》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一谈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 主观原因:认识人民力量的强大,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 教训, 勤于政事,以人为本,虚心纳谏。 客观原因:①任用贤能 (2)客观原因: ①任用贤能 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他身边还有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敬德、高士廉等能人。 房玄龄 杜如晦 魏征 长孙无忌 魏征 太宗自省图 房 谋 杜 断 尉迟敬德:隋朝官吏。 秦叔宝: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阿倍仲麻吕:日本留学生。 马周:出生“孤贫”,不知本名。 …… (二)寻找治国良策 阅读P8第一段内容,找出唐太宗的治国良策。 ②唐太宗贞观时期的革新措施: 1.政治上: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2.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③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 军事方面: 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 (经过唐太宗的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rěn庄稼成熟),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讨论思考,造成这两种不同社会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乱而造成的。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良策而形成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为“贞观之治”。 (三)感受盛世之景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是一位明君。 评价唐太宗 一代女皇武则天 贰 武则天 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曾与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她废掉两个儿子取代之,690年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唐高宗 官家女 才人 尼姑 皇后 皇太后 皇帝 唐太宗 唐高宗 唐中宗+唐睿宗 一代女皇的传奇人生 (628-683年) (624-7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