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38647

课题3 制取氧气 2课时 2024-2025学年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同步课件

日期:2025-04-27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348744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题,制取,氧气,2课时,2024-2025,学年
    (课件网) 2.3.1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氧气的工业制法 第二单元 空气和氧气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展示医院给病人输氧的图片、航天火箭发射的场景等,提问学生:“在这些场景中都用到了氧气,那么氧气是如何制取的呢?在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又有哪些不同呢?”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30 分钟) 反应原理 讲解: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 加 热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同时介绍其符号表达式: KMnO 4 → △ K 2 MnO 4 +MnO 2 +O 2 。 引导学生分析该反应的特点,指出这是一种分解反应。 实验装置 展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介绍装置的组成部分,包括发生装置(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导管的橡皮塞)和收集装置(排水法: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向上排空气法:集气瓶、玻璃片)。 讲解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依据: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由于高锰酸钾是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让学生观察装置图,思考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如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等。 实验操作步骤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装: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然后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点:点燃酒精灯,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再集中加热。 收: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时,当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说明氧气已收集满,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然后将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离: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再熄灭酒精灯。 强调操作步骤的顺序和原因,组织学生讨论如果颠倒操作顺序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若先熄灭酒精灯,会导致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讲解氧气的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复习氧气的验满方法(排水法: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 学生实验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三)氧气的工业制法(15 分钟) 原理讲解 利用多媒体展示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的过程示意图,讲解其原理:空气主要由氮气(沸点 -196℃)和氧气(沸点 -183℃)组成,将空气加压降温使其变成液态空气,然后升温,由于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氮气先汽化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 强调这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利用了空气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 介绍工业制氧的其他方法 简单介绍膜分离技术制氧等其他工业制氧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对工业制氧的影响。 对比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工业上分离液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