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网) 6.2碳的氧化物(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图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关的生活场景图片,如汽水的生产、炭火取暖、煤气中毒等。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涉及到的物质是什么,它们有哪些性质和用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碳的氧化物。 明确目标: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新课讲授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5 分钟) 物理性质:教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装有两支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观察蜡烛熄灭的顺序。通过实验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提问学生如何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向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塑料瓶的变化。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结论。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教师将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滴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振荡,让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可提供蒸馏水、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二氧化碳气体等实验用品,让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CO + H O = H CO 。接着加热变红的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得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的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H CO = H O + CO ↑。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教师演示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Ca (OH) + CO = CaCO ↓ + H O。介绍该反应在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的应用。简单介绍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2NaOH + CO = Na CO + H O。 用途: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引导学生讨论其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如灭火、人工降雨、光合作用、制汽水等。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5 分钟) 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提醒学生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介绍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教师点燃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然后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2CO + O = 2CO 。还原性:教师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介绍实验装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先通一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实验结束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直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CO + CuO = Cu + CO 。引导学生分析该反应中一氧化碳的作用,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毒性: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强,一旦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就会使血红蛋白失去与氧气结合的能力,导致人体组织器官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介绍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用途:结合一氧化碳的性质,讨论其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如作燃料、冶炼金属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对二氧化碳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