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程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核心素养明示】 唯物史观: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以及给社会带来的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加深对工业革命的背景、影响的认识,培养从正确的角度来对工业革命这一事件进行分析与解释,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史料实证:充分利用史料信息分析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展示时间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与发明等基本史实,从而深刻理解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能力。 家国情怀:创设历史情境,思考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通过利用历史与社会现实,培养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追求与家国情怀。 【教材信息说明】 相对于其他版本,本课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将两次工业革命看作一个整体来阐释,内容增加,而且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增强。“工业革命的背景”,在初中已经讲过,内容主要涉及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角度,概括性强,不是本课的重点,但还是要做一些简要介绍。“工业革命的进程”,将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阐述,突出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科书从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作了概括性的归纳和介绍。 【重难疑点确认】 重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难点:分析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式指导】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等 【相关准备提醒】《中外历史纲要》下地图册 【讲授新课】 一、历史合力的必然:工业革命的背景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多种力量共同塑造的。英国不仅具备了物质条件和政治条件,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思想条件。 1.政治方面:英国“光荣革命”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民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统治,王权逐渐虚设,成了立宪君主。“民选”的代表通过议会治理国家,并掌管财政。通过这样一个改造, 英国政府似乎成了一个公司董事会,有产者管理国家,执行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财产权和政权相互吻合,不再脱节,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之本质相适应的政治形式被创造出来。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2.经济方面: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在18世纪的英国 ,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 (英国)国家权力的推波助澜,使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虚;与此同时,一支“自由劳动力”的大军在喧嚣的城市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