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认识其面 临的问题与挑战。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第19课 一、经济新变化: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 含义: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国家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特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一)背景 材料一: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进一步暴露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单凭私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程,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挽救危机的“救世主”。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端。 一、经济新变化:国家宏观调控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 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2)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死存亡的教训 (一)背景 一、经济新变化:国家宏观调控 材料三:20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各国在重重危机中艰难跋涉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突进。苏联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 (一)背景 一、经济新变化:国家宏观调控 材料五: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材料四:凯恩斯主义: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张政府用“看得见的手”来管理经济,与自由放任时期,只用市场和价值规律(“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相相反。 当供给>需求时,政府就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当供给<需求时,压缩政府需求,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提升利率,以抑制社会总需求,保障充分就业。 (4)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一)背景 一、经济新变化:国家宏观调控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④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国 内调控 1、国内(第一阶段):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 加强国家干预 影响: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增长较快,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措施 一、经济新变化:国家宏观调控 1、国内(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 减少国家干预 项目 时间 年均生产率增长% 消费品价格提高% 美国 1974-1979 -0.1 8.6 英国 1974-1979 0.8 15.7 法国 1974-1979 2.7 10.7 1974-1979英美法年平均生产增长率与商品价格变化 (1)问题:“滞胀”: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2)应对措施: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出现“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二)措施 一、经济新变化:国家宏观调控 英国 航海条例 重商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