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43478

12《清贫》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171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清贫,教学设计
  • cover
五下12《清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不同的描写方法,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写人物。 思维能力:了解描写方法,借助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审美创造: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在中华好儿女人物档案的任务驱动下,借助单元学习任务单的评价,迁移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借助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落实语文要素,深入体会方志敏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回忆红色档案: 1.师生谈话:林则徐大家都知道吧?说说。 (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由于触及了官僚们的根本利益,于是被贬新疆。在1941年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这个单元,我们一起认识了有真挚情感的国家领袖,全身心投入革命的刘伯承,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今天我们继续走近……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让我们来到江西省上饶县。随着课文《清贫》,走进方志敏纪念馆,完善我们的第一份学习任务单。读题。你是怎么理解“清贫”的? 2.自由读文,读通读顺,交流课前预习单。 3.这么大的领导,却过着朴素的生活。是吗? 小结:这就是我们党领导用实实在在的生活诠释着清贫。(板书) 三、精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 1. 这篇课文是他在狱中写的被捕的经历,可是文中一自然段出现了一个词有些奇怪,你发现了吗?生:“趣事”。 2. 我们不得不聚焦2到8自然段,直面被捕经历。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单:聚焦人物描写,慢读"有趣",体会人物内心。默读课文,你觉得哪里有趣? 3.还记得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吗?(回顾要素) 4.小组合作学习:用上这个单元学到的方法,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5.学生交流,引导体会: (1)聚焦到国民党士兵的动作、语言、神态。感受到人物的贪婪,可笑。 (2)体会方志敏的回答。 小结:他的语气是不屑的,并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走进人物的内心,读出了他此时的表情是(镇定)。 (3)体会:国民党士兵坚决的相信,和方志敏坚持的清贫形成了对比。他们的不同,表面上是对金钱的态度不同,实际上,是革命信仰的不同。从这个角度看,国民党士兵也实在可笑、“有趣”。 小结:他把被捕后的遭遇当作观察敌人丑态的机会,以一种乐观坚定的心态来对待,展现了其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大无畏的精神,在他看来,为革命事业所经历的一切,包括被捕,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都可以成为一种别样的“趣事”。 6.同学们表现真棒,刚才第八段,只有士兵的描写,方志敏在此处虽没有写,但我们感受得到。如果把它改成课本剧,此时,需要一处旁白。学生练笔补白。 7.此刻,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四、抓对比,读懂清贫: 1. 课文提到他有"传世宝"。是什么?读。他真的当成宝吗?从哪读出来。这就叫?(板书) 2. 和前面认识的冻死在长征路上的军需处长一样,他经手了很多钱,却过着……清贫是一种精神……清贫更是……一种不受诱惑的信仰。 五、主题升华: 1.方志敏在狱中利用写供词的纸笔,还写了《可爱的中国》这部伟大著作。他是这样展望的……配合读。 2.同学们,此时再谈谈你们对方志敏、对清贫的认识与感受吧。 六、课后作业: 1.基础题: 为方志敏设计微信头像+个性签名。 2.挑战题: 选用“士兵日记”或“方志敏家书”写一写被捕那幕。 3.拓展题: 采访身边具有”清贫”品质的人物,制作《当代清贫人物档案》 板书设计 清贫 自述 方志敏甘于清贫 动作、语言、神态 教学反思 在课前设计时,我紧扣语文要素,以人物描写为经、对比阅读为纬,通过情境化、任务化的学习活动设计,力图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