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春夜洛城闻笛 新课导入 大家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突然听到一首熟悉的旋律,刹那间,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各种情绪涌上心头。 在古代,笛声常常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情感。想象一下,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身在异乡的你,忽然听到悠扬的笛声,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今天,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走进他在洛阳城的那个春夜,一同聆听那触动心灵的笛声。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了解绝句在句式、用韵方面特点,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能够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写作背景 《春夜洛城闻笛》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整体感知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sàn zhé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整体感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子的美称 【大意】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幽怨的玉笛声,乐曲伴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整体感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大意】 这样的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深情! 指故乡,家乡。 诗歌解读 合作探究 1.自由诵读全诗,思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2).写出了意象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笛声、春风、折柳 笛声清远而悠扬 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合作探究 2.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和“飞”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写出吹笛人是毫不经意地吹,却在不经意间打动了许多人; “飞”字使声音形象化,写笛声暗送,好像是特意飞来勾起游子的愁绪的,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3.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与“满”字的妙处。 “散”本意是均匀、遍布的意思,用在这里说笛声散入春风,即笛声随着春风传扬于洛阳城的各个角落,为后面“满落城”做铺垫,表达了诗人思乡之心切。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写洛城春夜之静谧,笛之悠扬,衬托出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 “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二字一语双关,既指曲名《折扬柳》,也暗指诗人的客愁乡思,为全诗点睛之笔。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的“折柳”的曲调引起的。 文章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在客居洛阳城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之情的笛声,引起了思乡之情。 课堂检测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