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讲 氧化还原反应 备考导航 复习目标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 会用“单、双线桥”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3. 掌握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及价态规律的应用。 4. 能利用“得失电子守恒”规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简单计算。 5.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及技巧。 6.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熟记网络 课前自测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2023·南通四模)F2与熔融Na2SO4反应制备SO2F2时,一定有氧元素化合价升高( ) (2) (2024·南通三模)S8在液态SO2中被AsF5氧化成S,化学方程式为S8+3AsF5S8(AsF6)2+AsF3,反应中n(氧化剂)∶n(还原剂)=3∶1( ) (3) (2023·连云港)向盛有2 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可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 (4) (2023·扬州中学)将SO2气体通入碘和淀粉的混合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可探究还原性:SO2>I-( ) (5) (2023·南通二模)向盛有少量酸性K2Cr2O7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乙醇,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可探究乙醇具有还原性( ) (6) (2023·海门二调)向5 mL 0.1 mol/L CuSO4溶液中加入5 mL 0.1 mol/L 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观察苯层的颜色,可探究CuSO4与KI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7) (2023·扬州中学)向较浓的FeCl2溶液中滴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观察KMnO4溶液紫色是否褪去,可探究Fe2+具有还原性( ) (8) (2023·无锡)向Fe(NO3)3溶液中滴入淀粉,再滴加HI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可探究I2与Fe3+氧化性强弱( ) (9) (2023·南京)向Fe(NO3)2溶液中滴入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可探究H2O2与Fe3+氧化性强弱( ) (10) (2023·海安中学)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通入过量Cl2,溶液颜色最终为无色,则氯气不能氧化I-( ) 考点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知 识 梳 理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1. 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如2Na+Cl22NaCl)或共用电子对偏移(如H2+Cl22HCl)]。 2. 特征: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 双线桥法 2. 单线桥法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的常见规律 1. 强弱规律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1)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如K2Cr2O7+14HCl(浓)===2KCl+2CrCl3+3Cl2↑+7H2O,可判断氧化性:K2Cr2O7>Cl2,还原性:HCl>CrCl3。 (2) 强者优先(选择性) 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或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还原性(或氧化性)强的优先反应。 ①将Cl2通入FeBr2溶液中(还原性:Fe2+>Br-):若Cl2少量,则只氧化Fe2+;若Cl2过量,则Fe2+、Br-都被氧化。 ②在含有Fe3+、Cu2+、H+的溶液中加入铁粉(氧化性:Fe3+>Cu2+>H+):铁粉先与Fe3+反应,然后依次与Cu2+、H+反应。 (3) 一般反应越剧烈,对应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 如MnO2+4HCl(浓)MnCl2+Cl2↑+2H2O、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可判断氧化性:KMnO4>MnO2。 (4) 根据相同条件下产物的价态高低判断 如2Fe+3Cl22FeCl3、Fe+SFeS,可判断氧化性:Cl2>S。 ①常见氧化剂的氧化性顺序: KMnO4(H+)>Cl2>Br2>Fe3+>Cu2+>H+。 ②常见还原剂的还原性顺序: S2->SO>I->Fe2+>Br->Cl-。 ③金属活动性顺序: ④非金属活动性顺序: ⑤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HClO>ClO-;在碱性条件下,还原性:NH3>NH。 2. 价态升降规律 (1) 当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时,仅有氧化性(但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当元素的化合价处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