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家》 第1课时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中的“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道德修养中的“家庭美德,践行以尊老爱幼的道德要求,做好家庭的好成员”;学段目标中“感知父母的辛劳,孝敬父母”;课程内容中的“尊重父母长辈,体贴家人”。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幸福一家人”中的第九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家庭伦理关系,掌握家人之间相处的伦理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庭主人翁意识和家庭责任感”,本课教材内容分四个栏目:我刚出生时、我的家人、家人的“影子”、家人的故事。第一个栏目“我刚出生时”呈现的场景是学生交流自己出生时的家庭故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出生给家人带来的喜悦,感知自己到来的重要意义,从而巩固自己与家人的亲密联系。第二个栏目“我的家人”,呈现的是一幅家族关系结构图,通过三组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家庭伦理关系,了解家族成员的构成及称呼,感受家族血缘关系延续发展的特点。第三个栏目“家人的‘影子’”呈现了学生寻找自己与家人相像之处的场景,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家人对自己的影响,感受自己和家人之间的亲密联系,增进对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四个栏目“家人的故事”本板块呈现了学生分享家人故事的场景,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关心家人,了解家人,增进对家人的认识,为家人感到自豪,激发他们对家人的认同感,体会家庭生活的温暖和幸福。教材副本绘本《我和妹妹》讲述了一对兄妹相伴成长的故事,响应当前生育政策,着重展现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间的情感联系,可以作为正文的补充。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第一个栏目与第二个栏目的内容。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家人有很强的亲近感、依赖喜欢自己的家,具有向家人表达关心和爱意的基本能力。但是,他们对家庭的认知还比较有限,对自己和家庭之间的亲密联系缺少深刻的感受。此外,由于学生在家中备受关注和疼爱,部分学生带有自我中心倾向,不懂得感恩和尊敬家人,因此教师需要强化学生与家人之间的亲密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家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体会家庭关系的温暖和谐,进而懂得爱父母长辈,尊敬和关心自己的家人。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自己的出生给家人带来的喜悦,体会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建立爱家人、爱家庭生活的价值观。 2.认识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关系,体会家人之间血脉相依的亲情关系,形成主动关心家人的良好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关系,能正确地称呼家人。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家庭树的形象直观了解家庭结构关系,扩展对家庭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7分钟) 1.呈现图片:温馨的小屋 提问:猜一猜里面住着谁? 2.播放:学生与家人的合影集锦 (1)提问:看到温馨幸福的一家人,你有什么感受? (2)分享:请和小组成员轮流分享你与家人温馨的合影吧! 观看图片,进入“幸福小屋”的情境; 观看视频,感受家的温暖、幸福的氛围; 回答问题,发现“幸福小屋”代表着家。 展示自己家庭照片的活动 以“幸福小屋”为线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视频,使学生自主发现“幸福小屋”中家的寓意。 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分享中,切身感受家家户户温暖与幸福,为本课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引出课题。 小结揭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自己的幸福小屋,认识我们的家。 探究新知 活动一:初来幸福小屋(13分钟) 1.提问:当你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吗? (1)呈现图片:新生儿眼中黑白、模糊的世界。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