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46800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175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 cover
三下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以《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对象,通过生动的文字描述,带领学生走近古代艺术瑰宝,体会历史与艺术的交融。这篇课文的显著特点是语言简洁明快、结构严谨有序,通过数据化描述与动态化表达,将画作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娓娓道来,画面感与历史感交织,非常适合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语言之精妙,在想象中触摸历史之厚重。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述画作地位,再分写人物、场景与细节,最后总结历史意义。可借此训练学生提取中心句、梳理文本脉络的能力,并仿写“围绕中心展开描述”的段落。课文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的窗口。教学中需通过图文对照、情境体验;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艺术的自豪感,培养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生动细致,了解画作名扬中外的原因,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思维能力: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审美创造:品味语言文字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用简练文字刻画《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过程 任务回顾,课题导入 1.欣赏视频,畅谈感受 播放视频,欣赏画作《清明上河图》。 边看边说,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巧妙点评,理解课题 一起读课题,给“名扬中外”换个词。(闻名中外、中外闻名、举世闻名、世界闻名……) 3.明确任务,共同完成 这篇课文是本单元要学习的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要关注学习提示。请学生读一读学习提示。 教师明确任务:今天这堂课我们需要为这幅图画制作一张“展签”。博物馆的展签也称为标签或说明牌,用于向参观者介绍展品,内容包括 艺术家姓名、 作品名称、 创作日期、 材料、 尺寸、展品背景和重要性等信息。 任务一:预习检查,字词过关 1. 字词过关,预习反馈 官吏 张择端 摊贩 毛驴 栏杆 古都风貌 故宫博物院 一乘轿子 马笼头 ①“吏”VS“史”:吏多一横,是古代官员的通称。 ②一“乘”轿子:这就是一乘轿子,“乘”是表示数量单位的词。除了说“一乘轿子”,我们还可以说“一( )轿子”?(拓展:一顶轿子) ③马笼头:出示字典注释,辨析“笼”的两种读音。在课文中读第二声,看图了解马笼头。这是一种马具,用来驾驭和约束马。 2. 二次检查,词语进阶 任务二:借助展签,理清脉络 1.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完成课作本34页第2题 2.探究画作艺术价值 画作的艺术价值是能够被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主要原因,请合作朗读2-4自然段,通过寻找每一段的关键句来概括这幅画的艺术价值。 第二段: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第三段: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 任务三:细品名画,感受画技 1. 小组合作品读:从2-4自然段中任意选择一个自然段进行研读,说一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能名扬中外。 第二自然段: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重点抓句式,再用句式观察画作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