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48149

4.2.2消化和吸收-课件(共29张PPT)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48581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4.2.2,消化,吸收,-课件,2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人体生理与健康(一)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情境导入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图中母亲说的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这孩子!吃饭应该细嚼慢咽。 这么快就吃完了? 太好吃了!没怎么嚼就咽下去了。 目标引领 学习目标 1.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构成的? 2.食物的消化过程是怎样的? 3.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特点有哪些? 新 课 探 究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任务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人体所需的六类营养物质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水 维生素 无机盐 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才能被吸收 小分子物质,直接被吸收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 新课探究 任务二: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 大消化腺: 唾液腺、肝、胰腺等 小消化腺: 胃腺、肠腺等 新课探究 任务三: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牙 舌 唾液腺 ———将食物切断、磨碎 ———配合牙的咀嚼;搅拌食物 ———分泌唾液 对食物的消化来说,它们三者是不是都很重要呢? 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 口腔中与消化有关的结构有哪些?这些结构各有什么作用? 思考: 新课探究 任务三: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馒头为什么会变甜呢? 取一块馒头放到嘴里细细咀嚼,慢慢地你能感觉到甜味。 新课探究 任务三: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示 可以设计一组实验来探究。其中,有的只探究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则探究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没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 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牙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与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里进行的。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新课探究 任务三: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 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 作出假设: 新课探究 任务三: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制订并实施计划: 将A馒头碎屑放入甲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 将B馒头碎屑放入乙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 将C馒头放入丙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搅拌。 甲 丙 乙 新课探究 任务三: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制订并实施计划: 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 A、B、C 3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模拟牙的咀嚼); C块不做处理。 ②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 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新课探究 任务三: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制订并实施计划: ④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5~10 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甲 乙 丙 新课探究 任务三: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讨论和完善计划:   1.取唾液前为什么要用凉开水漱口?   除去口腔中的食物残渣。   2.3支试管为什么要放入盛有37 ℃温水的烧杯中?   37 ℃接近人的口腔温度,是唾液淀粉酶催化所需的最适宜温度。 新课探究 任务三: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试管编号 甲 乙 丙 材料 2毫升唾液 A馒头碎屑 充分搅拌 2毫升清水 B馒头碎屑 充分搅拌 2毫升唾液 C馒头小块 不搅拌 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变浅蓝 新课探究 任务三: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有关。 得出结论 2毫升唾液 A馒头碎屑 充分搅拌 2毫升清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