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唐诗三首 之 石壕吏 杜 甫 背景介绍 一 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作者简介 二 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内容解析 二三 1、诗篇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时间: 地点: 事件: 晚上 老妇人家里(百姓) 官吏抓壮丁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3、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老妇人和官吏 4、诗句以什么为序? 暮 夜 夜久 天明 (时间为序) (开端) 板书设计 四 吏捉人 妇致词 从吏归 与翁别 —夜—住宿 —夜久—入睡 —天明—告辞 —暮—投宿 (发展) (高潮) (结局)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石壕吏 主旨归纳 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揭露统治者爪牙的残暴,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之 杜 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弃官后辗转到了四川。次年春,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介绍 一 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 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 这种体裁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 文学常识 二 文体知识——— 叙 事 诗 内容解读 三 1.“归来倚仗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 叹自己命苦,叹周围的人苦,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少睡眠”“何由彻”使诗的意境有何变化? 由个人遭遇扩展到社会现实,由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意境扩大了。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4.诗句结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5.诗中描写风之猛烈的“卷”字,换成“刮”“吹”等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卷”字好,因为很形象,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飘转”“沉”相对应。 整体感知 四 1.请为每一小节诗歌拟一个标题。 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屋漏无眠———盼得广厦 2.杜甫关心人民疾苦,而这首诗却只写个人的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设计 五 广厦千万间、直抒胸臆 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写景叙事 推己及人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诗歌描述了自己的茅屋遭受风卷雨淋,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已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