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0680

七年级新部编版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时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5次 大小:2346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七年级,古代诗歌五首,答案,练习,课时,新部编
  • cover
七年级新部编版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时练习 一、基础知识综合 1.请欣赏下列书法作品并按要求完成题目。 (1)上面的甲、乙两副书法作品,字体分别为 、 ,请选择正确的选项填在横线上。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篆书 (2)你的哥哥刚刚考取心仪的大学,你打算在上面两幅书法作品中选取一个作为礼物送给他。你会选择哪一幅?为什么? 2.下列对《望岳》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翻译:五岳之首的泰山啊,你究竟有怎样的雄伟?你横跨齐鲁大地,你那巍峨苍翠的山色四季不断,没有尽头。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翻译: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的神奇秀丽;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翻译: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我的胸怀激荡,我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似乎要裂开一样。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我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站在山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显得非常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首联作者不直接描写泰山,而要采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B.“割”字是“切断”的意思,这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C.全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远望,颔联细望,颈联近望,尾联极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4.下列对《己亥杂诗》其五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落花是无情之物,最终会化作春泥。 B.落花有情,它化作春泥是为了滋养新的花朵。 C.落花虽然美丽,但终将凋零,毫无价值。 D.落花与春泥无关,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循环。 5.以下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文学文化常识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B.该诗以幽州台为背景,幽州台位于今天的北京市,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去凭吊古迹、抒发情怀的地方。 C.《登幽州台歌》是一首五言绝句,以其凝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D.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情感。 6.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燕昭王① 南登碣石馆②,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①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名的贤明君主,善于纳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了当时的强国—齐国。②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碣石,指墓碑。碣,齐胸高的石块。 下面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一、二句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感慨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 B.【乙】诗一、二句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三、四句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色。 C.【甲】诗三、四句,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乙】诗结尾二句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