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三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基本概念与主要特点。 ⑵学会判读相关示意图,如地震构造示意图、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区域的地形地貌图等,获取关键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解释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⑶能够分析给定地区的地质、地形、气候等资料,判断该地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理由。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从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⑵引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法,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归纳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和应对措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人地协调观:深刻认识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树立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减少因不合理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⑵综合思维: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包括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岩石特性、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区域认知:通过对不同区域地质灾害案例的研究,了解地质灾害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和差异,认识区域特征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⑷地理实践力: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如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当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并能提出合理的防灾减灾建议,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 2019 年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教材主要介绍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三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地震部分从地震的概念、形成机制、构造要素以及震级和烈度等方面进行阐述,是理解其他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滑坡和泥石流则重点讲解了其形成条件、发生过程以及危害。教材通过丰富的示意图、案例和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 3.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 ①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特点及危害。 ②判读地质灾害相关示意图,分析其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⑵难点 ①理解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②综合分析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及相互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储备。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欲望。然而,地质灾害相关知识较为抽象,涉及到地球内部结构、岩石特性、地形地貌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此外,学生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和启发。 四、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唐山抗震纪念碑的图片,介绍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震级、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提问学生: 1.从这座纪念碑中,我们能感受到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 2.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地震灾害?”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身对地震的了解,积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唐山抗震纪念碑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从而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和思考,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奠定基础。 问题导学(3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关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相关图片和简单文字介绍,提出问题: 1.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是如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