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课标分析:通过了解,认识等行为动词可知,本课的课标要求在于能够借助相应的史料明确中古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面貌及基本发展趋势,从不同的区域出发,在了解其基本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中古时期世界的多元面貌。教学内容分析及整体设计思路本课位于《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根据单元即课题分析可知,本课的核心重点主要落脚中古时期欧洲的发展面貌。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个字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第三个子目是“拜占庭与俄罗斯”。其中第一、二子目叙述的主要的西欧历史,第三子目叙述的主要是东欧历史。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首先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即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作为补充,作为中古东欧历史发展的影射,丰富和完善了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本单元及本课限定时期为中古时期,如果平铺直叙容易让学生产生历史的割裂感,习惯性去找一个点,认为这个点之前是一个时期,这个点之后是一个时期。但整个历史是有连续性的,必须要理清这个连续性,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面貌。因此本课的设计企图给中古时期的欧洲下一个定义,即“古典与近代的桥梁”。通过标题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古典与近代的桥梁,这段时期发生了什么?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不断地将本段历史与古典与近代联系起来,以此达成历史的连续性的教学。基于此,本课设计以“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开端。罗马帝国在上古时期的欧洲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历史又会怎么发展呢?已经分裂的两个帝国发展趋势是否相同呢?由此来探讨西欧和东欧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为达成目的,本课设计了三个探究问题:西欧封建秩序何以确立?中古西欧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变还是不变?中古东欧帝国的基本面貌?三个探究问题遵循历史思维和基本的逻辑线索,围绕中古时期的欧洲为核心展开,力图理清中古时期西欧和东欧的基本面貌及历史发展趋势,从而达到论从史出的效果,即中古时期的欧洲是多元的欧洲,架起了从古典通往近代的桥梁。学生情况分析对比初中课标和教材,中古时期欧洲基础知识和基本事件在初中阶段都已有涉及。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中古时期的欧洲应以形成基本的认识,对中古时期的欧洲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基本特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教材将“封建时代的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单元,分别叙述基督教、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叙述内容比较分散且没有涉及俄罗斯的内容。从初中教材的编写内容可知,初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高中则是在初中基础知识上的深化,事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更注重时空观念下的历史解释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着重考虑如何使学生掌握和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理解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上。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探究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通过学习中古时期西欧和东欧的不同发展面貌认识中古东欧的多元面貌。通过时间轴、历史地图、文字等相关史料,从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的角度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及基本特征,并从历史的发展时序中认识从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