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756382

5.2 做自强不惜的中国人 表格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12858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学年,七年级,法治,道德,统编,-2024-2025
  • cover
七下5.2《做自强不惜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科目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下册 题目 《5.2 做自强不惜的中国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以“自强”为核心,通过黄旭华院士的科研事迹、中国科技成就等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教材结构上,从“中国成就”导入激发民族自豪感,结合历史与现实案例剖析自强真谛,最后通过“树立理想、求真学问、苦干实干”三个维度明确青少年的行动方向。教学素材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既有宏大的国家叙事,也有个人奋斗的微观视角,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情感价值观引导于一体,强化学生对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关联性的认知,契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教育需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思维活跃但理性认知能力仍在发展中,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结合具体案例。他们对国家成就和英雄人物有天然的崇拜感,但对“自强”的深层内涵缺乏系统认知。部分学生可能将自强简单等同于“不放弃”,忽略其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的联系。此外,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对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汶川地震中人物的坚韧等事迹,可能难以完全共情。教学中需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从“自我奋斗”延伸至“家国情———,同时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任务,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长。 核心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通过国家科技成就与黄旭华事迹,强化民族自豪感,树立“强国有我”信念。 2. 道德修养:以黄旭华奉献精神,培育敬业、坚韧的道德品质。 3. 责任意识:结合核潜艇研发背景,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结合,增强使命感。 4. 健全人格:以黄旭华长期专注为例,培养意志坚定、乐观进取的人格特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教学难点: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在实践中将自强精神转化为行动 教学过程———主要思路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中国成就 观看视频《中国成就》 设问:从无到有,从封锁到突破、领先,请你用一句诗词来概括你的感受。 通过展示中国科技成就,以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入新课。 新课讲解:透过黄旭华奉献人生,共探自强秘诀 生活观察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百多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英雄模范,既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榜样。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自强不息的英雄模范的事迹? 结合英雄模范的事迹,说说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笔记】1.为什么要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P44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沉淀出的优良传统。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我们手握历史的接力棒,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认识榜样人物:黄旭华 观看视频:志向确立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的一个普通乡医家庭。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像父母一样治病救人的医生。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他的家乡也战火纷飞。为了躲避战乱,他和家人不得不四处辗转,颠沛流离。在逃难的过程中,11岁的他目睹了世间的惨状,他意识到,学医只能救助有限的生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被欺凌的命运。于是,他有了新的志向:弃医从工,学习航空和造船,为国家打造坚不可摧的国防利器! 设问:黄旭华的志向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是什么因素影响的? 总结:①树立远大理想。我们要怀有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 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找到青春进取的方向和力量。 黄旭华的追梦历程 设问:从黄旭华在交通大学的学习经历中,给我们有何启示? 总结:②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我们要认真对待各门课程,勤学好问、夯实基础;要关注现实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