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免疫学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免疫学的应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4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所在的第4章主要介绍免疫调节,其中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疫苗与器官移植,是对本章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升华,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教材旨在通过相应的“思考.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展学生分析、归纳、解释、决策、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思维,进而让学生理性看待免疫学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健康生活的社会责任,增强疾控意识等。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提示有“结合个人免疫接种的经历,探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以及“讨论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关系,并探讨干细胞移植的价值”等,说明本节课的重难点为“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以及“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之间的关系”。针对该重难点,细化并调整教材讨论题形成富有逻辑性的问题串,帮助学生运用免疫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性问题,让学生在相关重要概念的支撑下发展相应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本章前3节内容的学习已对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以及特异性免疫的应答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些理论知识为学生运用免疫学知识解决疫苗与器官移植等相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与学生接种疫苗等经验紧密相关,因此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较高。除此之外,高一学生已具备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但分析和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仍有所欠缺;已具备一定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但作出决策以及批判性思维还有待提高。本设计结合当前学情,针对学生的兴趣和薄弱点进行设计。 三、教学思路分析 本节课以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情境,针对我国战疫过程中提倡的疫苗接种工作以及救治中的肺移植等措施展开讨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正确看待疫苗的作用,认识到器官移植的价值及其问题,认同我国在抗疫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突出贡献。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四、教学目标制定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有关疫苗接种的问题讨论,解释疫苗作用的机理,全面看待疫苗作用。 2.通过对器官移植现状的讨论,发现当下器官移植中存在的问题,阐明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关系,尝试提出方案解决器官移植中存在的免疫排斥及器官短缺问题。 3.认同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认同疫苗及器官移植的价值,增强崇尚科学的意识及疾控意识,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能够向他人宣传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等免疫学相关的科普知识。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1min) 当下疫情反复,凸显了个人免疫力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国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包括我国正在推进的疫苗接种工作以及不计成本的救治患者。 回顾我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卓越成效,比如推进全员接种新冠疫苗、对重症的终末期患者采用肺移植等救治方案等。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认同我国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一、疫苗 为了推进全员接种新冠疫苗工作,各部门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动员工作。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接种新冠疫苗时的经历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 问题1:疫苗为何能起到“保护”作用? 问题2:注射进体内的疫苗包含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疫苗的种类进行简要介绍,并让学生判断当下我国常用的新冠疫苗所属种类。 问题3: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接种的疫苗会一直有效吗? 教师需提示学生:未来随着病毒突变位点的变化,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是否有效是未知数。但随着我国医疗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久将来研究人员肯定可以开发出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