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花篮》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编花篮》 教材分析:《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 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粗犷的气质和淳厚朴实的情感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其中六度的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特点。歌曲的结尾“那哈依呀咳”衬词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音乐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为基本的音乐欣赏以及表现的能力。同时,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参与一定量的音乐实践活动,都为民歌和地方文化以及戏曲的学习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地方文化以及戏曲的陌生,因此在歌曲的教授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燃起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编花篮》,指导学生用活泼的情绪、优美的声音,准确的表演歌曲。 2、 在学习歌曲《编花篮》的过程中,掌握前倚音和甩腔的准确演唱方法,了解民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3、在感受、体验、实践等教学活动中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激发学生热爱民歌以及戏曲文化。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活泼的情绪表现歌曲《编花篮》。 教学难点: 准确演唱歌曲中带有装饰音和衬词的旋律、唱出河南歌曲的韵味。 教学准备: 电子琴、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学生欣赏。 师: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 师:豫剧是五大剧种之一,豫剧是在河南梆子戏的基础上发展和继承下来的,因河南在建国后简称豫,故称为豫剧。 2、出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还想邀请大家来学习一首河南民歌《编花篮》。 二、学习歌曲《编花篮》 (一)聆听歌曲 1、 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你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活泼) 2、再次聆听歌曲 师:你觉得歌曲中哪一句最有特点?(歌曲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解决歌曲中的前倚音和休止符的准确演唱,讲解民歌创作的特点,在这首歌曲的歌词运用了地方方言以及梆子戏的特点。 (二)教师范唱 师:刚才大家唱的这首歌曲老师也想来唱一下,你们说中不中? (思考:歌曲描写了什么内容?) (三)师生接龙读歌词 师:这首歌曲描写了姑娘上南山摘牡丹,让我们在朗读歌词中来感受姑娘愉快的心情,我们来接龙郎读歌词,老师读一小节,同学们读一小节,最后一句大家唱出来。(在朗读歌词先解决歌曲中的附点节奏) (四)用lan哼唱旋律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lan来哼唱歌曲的旋律 讲解民歌歌词创作最大特征:押韵和衬词。并引导大家在哼唱旋律时注意表情以及声音位置 (五)学唱歌词 1、学唱第一段歌词 师:请同学们跟琴先慢速来学唱第一段歌词 解决歌词中出现的相同旋律不同歌词以及相同歌词不同旋律的地方,并指出学生在唱歌词中出现的错误地方。 2、学唱第二段歌词 师:请同学们跟琴先慢速来学唱第二段歌词 准确演出歌曲中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3、完整唱歌曲 歌曲表现了小姑娘上南山采摘牡丹,请同学们用轻柔,欢快的声音表现姑娘们的欢快心情,请同学们跟琴用原速来把歌曲两段歌词连起来演唱。 4、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我们安徽的黄山真是名不虚传,河南的牡丹花也是久负盛名,自古就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称,老师带大家走进牡丹欣赏一下好不好? (观赏课件牡丹花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 跟音乐完整唱歌曲,用我们的声音来赞美牡丹。 三、拓展部分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戏曲中的亮相动作。 1:提襟:脚步正丁步、身斜头正、右手在胯旁、左手在腰旁、精神抖擞。 2、抱拳礼:左手在上,右手空拳在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