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写作 怎样选材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理解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明确写作时选材的来源———直接来源是生活,间接来源是自己读过的书籍、文章等。 2.理解选材的原则是要围绕文章中心进行选择,文章的中心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选取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重点展开。 3.学习从生活的角度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进行写作实践,做到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抓耳挠腮半小时,觉得生活太平淡,好像没什么可写。 一愁没有材料,二愁写作只会记流水账,写不出真情实感。写作材料从哪里来?怎么去选择材料? 【新课精讲】 1.什么是选材? 选材,就是根据主旨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中心。 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 2、材料的来源 (1)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 (2)间接材料:来自他人叙述、书报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等。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 说说《邓稼先》中这些材料哪些是直接材料,哪些是间接材料,二者结合有何表达效果。 ①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直接材料 ②1958—1967年,邓稼先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间接材料 ③1985年,邓稼先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间接材料 ④特殊年代,邓稼先处理好各种矛盾,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间接材料 ⑤1971年,邓稼先证实中国独立自主研究原子武器后写信告知杨振宁。直接材料 ⑥1982年邓稼先在核武器试验出现意外时,说“我不能走”。 间接材料 ①⑤是直接材料,作者亲自经历,使文章真实感人。 ②③④⑥是间接材料,是邓稼先去世后,作者从别处得到的材料,使文中人物形象更丰满。直接与间接材料结合使用,多角度、多方面表现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使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 3、材料的积累 写作如何从生活中取材? 丰富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不能闭门造车,应当从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素材。 每天上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积累素材 参考如下: 1. 路边的景色; 2. 路上遇到的行人或同学结伴而行的情景; 3. 父母接送自己的情景; 4. 偶遇一个陌生人,观察并记录; 5. 发现一处平时没太注意的建筑或陈设; 6. 公交车里的场景; 7. 连续观察上学或放学时天上的云彩; 8. 连续记录自己的心情。 学习取材于生活 学会观察生活 积累所见所闻 学会观察细节,不断转换角度深入; 结合所见所闻,用心感悟,体验、反思,升华认知; 根据写作的要求筛选零散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可以是留下鲜明印象的,触动心灵的。 (做阅读有心人)从 阅 读 中 挖 掘 1.历史———著名的人物和事件 2.文学作品———典型的形象及经典的情感寄托与描写 3.报纸、杂志———人物及故事 4、材料的选择 (1)围绕中心选材 《阿长与〈山海经〉》主要围绕“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来写。前面所选事件详略得当地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最后详写“买来《山海经》”这一事件来突出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 (2)材料要真实 真实,是指选择的材料应该是自己亲历的事情,而不是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最好选择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要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能反映事物本质意义的材料。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被读者所接受和认可,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材料一:咱们班老师优秀,个个都是教书育人的楷模;咱们班的学生勤奋,人人都是刻苦学习的典型;咱们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