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上承“中古时期的世界”和“走向整体的世界”,下接“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学习内容共分四个子目,分别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以及启蒙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在意大利首先发生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在此基础上,欧洲掀起了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在第一子目文艺复兴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主要有文艺复兴的内涵、背景、实质、精神内核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并通过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深刻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及时代背景;最后需要学生掌握文艺复兴的影响。第二子目宗教改革,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主要有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特点以及影响。第三子目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即“科学革命”。本子目需要学生掌握近代科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到近代科学的兴起对于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在第四子目启蒙运动中,需要学生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内涵、精神内核,重点掌握各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思想,最后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知识层面,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已经逐渐了解到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中古时期的世界,并且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世界逐渐走向整体。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本课学生将学习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了解到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背后的思想条件是如何形成的。在能力层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史相关知识时虽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初步形成了全球史观,在初中时也已经学习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以及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知识积累。因此,在本课的讲授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情感方面,学生容易忽略世界史传达的价值观念,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用理性反对蒙昧、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的价值观,文艺复兴、近代科学以及启蒙运动蕴含丰富的艺术、科学、思想宝藏,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科学素养以及思想高度。并引导学生反思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举步维艰的原因。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结合各种史料,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历史影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理解“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利用时间轴和表格梳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启蒙运动兴起的过程及内容,强化“时空观念”,识记史实,掌握基础知识。(素养目标:时空观念)。通过拓展探究,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文化对启蒙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