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从单元上看,工业革命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一步暴露,两大阶级的矛盾激化,为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奠定基础。从教材上看,本课上承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和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下启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条件,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扩张提供了条件,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本课内容划分为三个子目:“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三个子目遵循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时空观念,逻辑关系较强,内容结构清晰。第一子目“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为何首先在英国发生。第二子目“工业革命的进程”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经过以及主要成就,突出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及特点。第三子目“工业革命的影响”概括性地介绍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全方面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突出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深远意义。(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善于发现问题,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对于史料研读和历史解释的能力较为薄弱,历史思维尚未成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较为粗浅。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对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史实之间联系的认识较为不足,缺乏对世界历史的宏观把握,对于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较为表层。本课的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的框架下把握历史事件和现象,将两次工业革命加以对比和分析,并且联系社会现实,思考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师要运用生动的史料和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正确的史观和时空观。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了解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辩证看待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以及历史地图,认识两次工业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从而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负面影响,是近代英国敲开中国国门的原因。引导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从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工业革命的利弊。 (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二)教学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史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